第198章 诗礼乐:中国人的精神成长之路(2/2)
无论是欢快的音乐,还是悲伤的音乐,都能让听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。比如,当我们听到《义勇军进行曲》时,激昂的旋律与铿锵有力的歌词,会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,激发我们为国家与民族奋斗的热情;当我们听到公益歌曲《爱的奉献》时,“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,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” 的歌词,会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关爱,激发我们帮助他人、奉献社会的意愿。
在传统社会,“乐” 还常常被用于祭祀、庆典等集体活动中 —— 在这些活动中,人们共同聆听音乐、参与舞蹈,情感上形成共鸣,从而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与归属感。比如,古代的 “乡饮酒礼” 中,伴随着悠扬的音乐,人们举杯畅饮、畅谈人生,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,也强化了社区的认同感。这种通过 “乐” 培养起来的共情能力与群体意识,是一个人融入社会、关爱他人的重要基础。
(三)乐能提升境界,实现人格的圆融与完善
“乐” 的最高价值,在于它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,让人格达到圆融、完善的状态。孔子曾评价《韶》乐 “尽美矣,又尽善也”,评价《武》乐 “尽美矣,未尽善也”—— 这里的 “美” 指的是音乐的艺术形式,“善” 指的是音乐所传递的道德内涵。孔子认为,优秀的 “乐” 应当是 “美” 与 “善” 的统一,既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,又能传递高尚的道德理念,让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,不知不觉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。
当一个人长期受到 “美” 与 “善” 的音乐熏陶,他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平和、宽容、善良,外在的行为也会更加符合 “礼” 的规范 —— 此时,“礼” 不再是外在的约束,而是内心的自觉;“乐” 也不再是单纯的娱乐,而是精神的滋养。这种 “礼” 与 “乐” 的内在统一,便是人格圆融的体现。
比如,古代的文人雅士大多精通音乐,他们通过弹奏古琴、吟唱诗词等方式,调和自己的心境,提升自己的境界。陶渊明 “但识琴中趣,何劳弦上声”,即便没有琴弦,也能从内心感受到音乐的乐趣,这种对音乐的理解,已经超越了形式,达到了精神层面的契合;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,依然 “扣舷而歌之”,通过音乐来排遣内心的苦闷,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,最终在文学、艺术等领域达到了新的高峰。这些文人雅士的经历,都证明了 “乐” 对人格境界提升的重要作用。
四、诗礼乐的当代传承:在现代生活中重拾精神滋养
在快节奏、高压力的现代社会,诗、礼、乐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—— 人们很少再静下心来品读《诗经》,日常交往中的礼仪也逐渐被快节奏的生活、碎片化的信息所冲淡,传统音乐也逐渐被流行娱乐所替代。但这并不意味着诗、礼、乐在当代失去了价值 —— 恰恰相反,在人们精神需求日益增长、社会对人文素养愈发重视的今天,诗礼乐所蕴含的智慧,更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精神滋养。重拾诗礼乐,不是要复古照搬古代的形式,而是要汲取其核心精神,将其融入现代生活,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(一)诗的当代重生:在碎片化时代守护心灵的诗意
现代社会,人们的时间被工作、社交、娱乐切割成无数碎片,很难再有整块的时间静下心来品读经典。但即便如此,“诗” 依然能以新的形式走进我们的生活,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一处诗意的栖息地。
一方面,传统诗歌的传播方式在不断创新。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,《中国诗词大会》《经典咏流传》等文化类节目应运而生,这些节目以生动有趣的形式,将传统诗歌与现代传媒相结合,让更多人感受到诗歌的魅力。《中国诗词大会》通过答题竞赛的方式,让选手与观众在互动中重温经典诗句,激发了大众对诗歌的兴趣;《经典咏流传》则将传统诗歌谱成现代歌曲,如王菲演唱的《但愿人长久》(改编自苏轼《水调歌头?明月几时有》)、撒贝宁与王晰演唱的《岳阳楼记》,让诗歌以音乐的形式被更多人接受与喜爱。这些节目不仅让传统诗歌 “活” 了起来,也让更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,重新感受到诗歌所传递的情感与智慧。
另一方面,现代诗歌与日常 “诗意” 的培养,也成为诗的当代传承的重要形式。现代诗人如海子、顾城、余秀华等,用直白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,描绘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与思考,如海子的 “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”,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;余秀华的《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》,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对爱情的执着,引发了无数人的情感共鸣。除了专业的诗歌创作,普通人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“诗意”—— 比如在清晨观察窗外的朝霞,在傍晚欣赏天边的晚霞,在周末走进自然感受花草树木的生长,将这些瞬间的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,即便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歌,也是对生活诗意的捕捉。这种对 “诗意” 的追求,能够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下来,关注生活中的美好,守护心灵的宁静。
(二)礼的当代转化:在现代社会构建文明的秩序
传统社会的 “礼”,有许多形式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,但其中蕴含的 “尊重”“秩序”“责任” 等核心精神,依然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。将传统 “礼” 的精神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,实现 “礼” 的当代转化,是传承 “礼” 的关键。
在家庭层面,“礼” 的核心是 “孝悌” 与 “和睦”。现代家庭虽然不再有传统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,但 “孝顺父母”“关爱家人” 依然是家庭和睦的基础。比如,定期给父母打电话、视频聊天,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与精神状态;在父母生日或节日时,送上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,表达自己的心意;在家庭生活中,与家人多沟通、多包容,共同承担家务,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。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,正是传统 “孝悌” 之道在现代家庭中的体现。
在社会层面,“礼” 的核心是 “尊重” 与 “文明”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,也更容易产生矛盾与冲突,此时 “礼” 的作用便更加凸显。比如,在公共场合遵守公共秩序,不喧哗、不插队、不随地吐痰;在网络交往中,尊重他人的观点,不发表过激言论,不传播谣言;在工作中,尊重同事的劳动成果,与他人友好合作,遵守职业道德。这些文明行为,既是传统 “礼” 的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延续,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。
在国家层面,“礼” 的核心是 “法治” 与 “公平”。现代社会的 “礼”,更多地体现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与公平的社会秩序。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,规范公民的行为,保障公民的权利;通过推进社会公平正义,让每个公民都能在平等的环境中发展;通过加强道德建设,引导公民自觉践行 “礼” 的精神,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。这种 “礼” 与 “法” 的结合,既保证了社会的秩序与稳定,又提升了公民的道德素养,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模式。
(三)乐的当代创新:在多元文化中传递和谐的力量
传统音乐在当代的传承,不是要排斥现代音乐,而是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,汲取传统音乐的精华,创新音乐的形式与内容,让 “乐” 继续发挥调和心性、传递和谐力量的作用。
一方面,传统音乐在不断创新中焕发新活力。许多音乐人开始将传统乐器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,创作出既富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音乐作品。比如,音乐人方锦龙擅长用琵琶演奏不同风格的音乐,他将琵琶与电子音乐、摇滚音乐相结合,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琵琶的魅力;乐队 “自得琴社” 则以宋代服饰与传统乐器为特色,演奏传统音乐与现代改编作品,其视频在网络上广受欢迎,让传统音乐以更具观赏性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。这些创新不仅让传统音乐被更多人接受与喜爱,也让传统音乐所蕴含的 “和谐”“宁静” 的精神,传递给更多人。
另一方面,现代音乐也在承担着 “乐” 的社会责任,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。许多流行歌曲关注社会现实,传递正能量,如周杰伦的《蜗牛》鼓励人们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;张韶涵的《隐形的翅膀》给予人们面对困难的勇气;公益歌曲《明天会更好》则在疫情期间,传递出团结抗疫、共渡难关的信心。这些音乐作品,虽然形式与传统音乐不同,但同样能起到净化心灵、培养共情、提升境界的作用,是 “乐” 的精神在当代的延续。
此外,音乐教育在当代的普及,也为 “乐” 的传承提供了重要保障。现在,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孩子的音乐教育,让孩子学习钢琴、小提琴、古筝、古琴等乐器;学校也开设了音乐课程,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。这种音乐教育不仅能让孩子掌握音乐技能,更能让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中,培养平和的心态、良好的品格,实现 “乐” 对人格的塑造作用。
五、诗礼乐的内在关联:构建完整的精神成长体系
孔子提出的 “兴于《诗》,立于礼,成于乐”,并非三个独立的阶段,而是一个环环相扣、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。《诗》是精神成长的起点,为 “礼” 与 “乐” 的实践奠定情感基础;“礼” 是精神成长的支柱,为 “诗” 的情感与 “乐” 的调和提供行为规范;“乐” 是精神成长的终点,让 “诗” 的情感与 “礼” 的规范达到内在的统一,实现人格的圆融与完善。三者相互依存、相互促进,共同构建起中国人完整的精神成长路径。
(一)《诗》为 “礼” 与 “乐” 提供情感根基
“兴于《诗》” 的核心是 “感发兴起”,即通过诗歌唤醒人的情感,培养人的共情能力与感知力。这种情感的觉醒,是 “礼” 与 “乐” 实践的基础 —— 如果没有对他人、对社会、对自然的情感认同,“礼” 的规范便会成为冰冷的教条,“乐” 的调和也会失去内在的温度。
比如,“礼” 中的 “孝悌之道”,如果仅仅是出于外在的规范而孝顺父母、友爱兄弟,而没有内心对父母的感恩、对兄弟的关爱,这种 “礼” 便是虚伪的;只有通过《诗》中对亲情的描绘,如《小雅?蓼莪》中 “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”,唤醒内心对父母辛劳的理解与感恩,才能让 “孝” 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。同样,“乐” 的调和作用,也需要以情感的觉醒为前提 —— 只有通过《诗》培养起对美好情感的追求,才能在聆听音乐时,真正感受到音乐所传递的和谐与美好,实现心灵的净化与境界的提升。
(二)“礼” 为《诗》与 “乐” 提供行为规范
“立于礼” 的核心是 “秩序构建”,即通过礼仪规范人的行为,让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形成稳定的人格。这种行为的规范,为《诗》的情感表达与 “乐” 的艺术实践提供了边界 —— 如果没有 “礼” 的约束,《诗》的情感表达可能会变得放任自流,“乐” 的艺术实践也可能会偏离 “善” 的方向。
比如,《诗》中既有对美好情感的歌颂,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,但这种批判需要在 “礼” 的框架下进行,即 “怨而不怒”,不能因为个人的不满而违背社会秩序、损害他人利益;只有这样,《诗》的情感表达才能既真实又合理,起到积极的社会作用。同样,“乐” 的艺术实践也需要遵循 “礼” 的规范,孔子反对 “郑声淫”,认为郑国的音乐过于放纵,不符合 “礼” 的精神,会让人沉迷于感官享受,丧失道德修养;只有符合 “礼” 的 “乐”,才能既具有艺术美感,又能传递高尚的道德理念,实现 “美” 与 “善” 的统一。
(三)“乐” 让《诗》与 “礼” 达到内在统一
“成于乐” 的核心是 “心性调和”,即通过音乐调和人的内心情感与欲望,让人格达到和谐、圆融的境界。这种心性的调和,让《诗》的情感与 “礼” 的规范不再是外在的分离,而是内在的统一 —— 此时,“礼” 不再是外在的约束,而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;“诗” 的情感也不再是随意的抒发,而是符合 “礼” 的规范的合理表达。
比如,一个人通过 “乐” 的熏陶,内心变得平和、宽容,他在践行 “礼” 时,便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尊重与友善,而不是刻意为之;他在表达情感时,也会像《诗》中那样,既真实又得体,传递出美好的情感与价值观。这种 “诗”“礼”“乐” 的内在统一,便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,也是孔子所追求的 “仁” 的境界 —— 一个人只有达到这种境界,才能真正实现精神的成长,成为一个有道德、有修养、有境界的人。
六、结语:让诗礼乐照亮现代人的精神之路
两千多年前,孔子用 “兴于《诗》,立于礼,成于乐” 勾勒出中国人精神成长的路径;两千多年后,这条路径依然能为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提供宝贵的指引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,我们更需要诗的诗意来守护心灵的宁静,需要礼的秩序来构建文明的社会,需要乐的和谐来调和内心的情感。
重拾诗礼乐,不是要回到古代,而是要在当代生活中汲取其核心精神:读诗,让我们在碎片化的时代保持对美好情感的感知,培养共情与思考的能力;守礼,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坚守道德的底线,构建尊重与和谐的人际关系;赏乐,让我们在压力山大的生活中放松身心,提升精神的境界与品格。
诗礼乐,是中国人的精神基因,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。让我们将诗礼乐的精神融入现代生活,在诗的熏陶中觉醒情感,在礼的规范中立身行事,在乐的调和中完善人格,让诗礼乐照亮我们的精神之路,让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,成为更有温度、更有修养、更有境界的中国人,共同构建一个更和谐、更文明、更美好的社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