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1章 才与德:孔子眼中的周公之才启示(2/2)
2. 德歪才歪:才华危害社会
相反,那些品德败坏却拥有一定才华的人,往往会用自己的才华危害社会,成为社会的 “毒瘤”。秦朝的赵高,便是典型的例子。赵高精通法律,拥有一定的政治与谋略才华,却品德败坏,阴险狡诈、野心勃勃。他在秦始皇死后,篡改遗诏,扶持胡亥即位,随后又设计陷害李斯,独揽朝政,实行残暴统治,导致民不聊生,最终引发了秦末农民起义,加速了秦朝的灭亡。赵高的才华,在他败坏品德的驱使下,不仅没有为社会做出任何贡献,反而成为了危害国家、残害百姓的工具,其行为也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。
在当代社会,也存在一些 “德歪才歪” 的现象。例如,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技术才华,制作病毒、窃取他人信息、实施网络诈骗,给他人的财产安全与社会的网络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;一些企业经营者利用自己的商业才华,从事假冒伪劣产品生产、偷税漏税、不正当竞争等违法活动,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与市场秩序。这些案例都充分说明,若品德败坏,才华越高,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。
(二)才为德之资:支撑品德的实践与落地
“才” 是 “德” 的支撑,主要体现在 “德” 的实现需要 “才” 的辅助 —— 高尚的品德不仅需要内心的坚守,更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,而 “才” 则为这些行动提供了必要的能力与手段。若只有高尚的品德,却缺乏相应的才华,“德” 的践行便会受到限制,难以产生实际的效果。
1. 才助德行:用才华践行品德
历史上,许多品德高尚的人物,正是凭借自己的才华,将 “德” 的理念转化为实际的行动,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东汉时期的张衡,不仅品德高尚,心怀天下,还拥有卓越的科学才华。他发明了浑天仪,用于观测天象,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;他还发明了地动仪,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,帮助人们及时做好防灾准备,减少了地震带来的损失。张衡的才华,成为他践行 “关爱百姓、造福社会” 这一品德的重要工具,让他的 “德” 不再仅仅是内心的坚守,而是转化为了切实的社会价值。
在当代社会,“才助德行” 的案例同样比比皆是。“感动中国” 人物张桂梅,拥有高尚的品德,心怀教育事业与贫困山区的女孩们,她凭借自己的教育才华与组织能力,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 —— 华坪女子高级中学。在办学过程中,她克服了资金短缺、师资不足、设施简陋等诸多困难,用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,帮助数千名贫困山区的女孩圆了大学梦,改变了她们的命运。张桂梅的教育才华,成为她践行 “无私奉献、关爱他人” 这一品德的重要支撑,让她的 “德” 在实际行动中熠熠生辉。
2. 无才难行:缺乏才华限制品德践行
相反,若只有高尚的品德,却缺乏相应的才华,“德” 的践行便会举步维艰。例如,在古代,一些官员心怀百姓,希望能为百姓办实事、谋福利,却因缺乏治国理政的才华,不懂得如何制定合理的政策、如何解决实际的问题,最终不仅未能改善百姓的生活,反而因决策失误导致百姓生活更加困苦。在当代社会,一些人拥有热心公益、帮助他人的品德,却因缺乏组织能力、沟通能力或专业知识,在开展公益活动时,往往力不从心,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,甚至可能因考虑不周而给受助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。
这些案例都充分说明,“德” 与 “才” 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 ——“德” 为 “才” 指引方向,“才” 为 “德” 提供支撑,只有德才兼备,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。
四、当代启示:如何实现德才兼备
在当代社会,竞争日益激烈,人们对才华的追求愈发迫切,却时常忽视品德的修养,导致 “有才无德” 的现象时有发生。孔子 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” 的箴言,为当代人如何实现德才兼备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—— 我们既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才华,又要注重品德的修养,让才华在品德的引领下,发挥出最大的价值。
(一)注重品德修养:筑牢立身之本
1.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
品德修养的核心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。当代人应树立以 “仁”“义”“礼”“智”“信” 为核心的传统美德价值观,同时结合时代要求,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、社会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,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,才能在面对利益诱惑、困难挑战时,坚守道德底线,做出正确的选择。
例如,在职业选择中,应选择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、符合自己道德准则的职业,而不是仅仅追求高薪与名利;在工作中,应诚实守信、爱岗敬业,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,不做损害他人与社会利益的事情;在生活中,应关爱他人、乐于助人,积极参与公益事业,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2. 从日常小事做起
品德修养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需要从日常小事做起,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与提升。例如,在与人交往中,尊重他人的意见与感受,不随意打断他人说话,不传播谣言与负面信息;在公共场合,遵守公共秩序,不喧哗、不插队、不随地吐痰,爱护公共环境;在家庭中,孝顺父母、关爱家人,承担起家庭的责任,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。
这些看似微小的日常小事,却是品德修养的重要体现。通过坚持做这些小事,能够逐渐培养自己的道德习惯,提升自己的品德境界,让品德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。
3. 学习优秀榜样
学习优秀榜样是提升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。当代人应学习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人物,如周公、墨子、张衡、文天祥等,学习他们高尚的品德与无私的奉献精神;同时,也应学习当代的优秀榜样,如屠呦呦、张桂梅、黄文秀等,学习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展现出的品德魅力与责任担当。
通过学习优秀榜样,能够让自己在思想上受到启发,在行动上找到方向,激励自己不断提升品德修养,向优秀榜样看齐。
(二)提升自身才华:夯实成事之基
1. 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
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当代社会,提升才华的关键在于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。当代人应树立 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 的理念,不断学习新知识、新技能,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。无论是在学校学习期间,还是在工作之后,都应保持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,通过阅读书籍、参加培训、在线学习等多种方式,不断充实自己,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。
例如,在科技领域工作的人,应不断学习最新的科技知识与技术,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;在教育领域工作的人,应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,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;在商业领域工作的人,应不断学习新的商业知识与管理经验,提升自己的商业洞察力与管理能力。
2. 注重实践锻炼
才华的提升不仅需要理论学习,更需要实践锻炼。当代人应积极参与实践活动,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际中,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,发现自己的不足,不断完善自己。
例如,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研项目、社会实践活动、学科竞赛等方式,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;职场人士可以通过参与重要的工作项目、承担挑战性的工作任务等方式,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;创业者可以通过实际的创业实践,提升自己的商业运营能力与风险应对能力。
3. 培养创新思维
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,创新思维是才华的重要体现。当代人应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,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,提出新的想法与观点,探索新的方法与路径。
例如,在工作中,应积极思考如何改进工作流程、提高工作效率,提出创新的工作方案;在学习中,应敢于质疑传统的知识与观点,通过自主思考与研究,形成自己的见解;在生活中,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与需求,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,为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与美好。
(三)平衡德才关系:实现二者协同发展
德才兼备的关键在于平衡德才关系,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。当代人应认识到,“德” 与 “才” 并非对立关系,而是相辅相成、相互促进的 —— 良好的品德能够为才华的提升提供正确的方向与强大的动力,而卓越的才华能够为品德的践行提供必要的支撑与有效的手段。
在实际生活中,应避免两种极端:一种是只注重品德修养,却忽视才华提升,导致 “有德无才”,无法为社会做出实际贡献;另一种是只注重才华提升,却忽视品德修养,导致 “有才无德”,最终因品德败坏而走向失败。
例如,在教育领域,应坚持 “德育为先,育人为本” 的教育理念,在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,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,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;在企业管理中,应坚持 “德才兼备,以德为先” 的用人标准,选拔与培养既有才华又有品德的员工,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;在个人成长中,应始终将品德修养与才华提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,不断平衡二者关系,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。
五、结语:以周公之才为镜,做德才兼备之人
孔子 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” 的箴言,穿越千年时光,依然在警示着当代人:才华固然重要,但品德更为关键。周公之才之所以被孔子视为 “才之美”,不仅在于其卓越的政治远见、治国智慧,更在于其高尚的道德品格 —— 勤政爱民、无私奉献、功成不居。周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诠释了德才兼备的最高境界,成为后世无数人敬仰的榜样。
在当代社会,我们应以周公之才为镜,既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才华,夯实成事之基,又要注重品德修养,筑牢立身之本,做德才兼备之人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,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,为国家的发展、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,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。
同时,社会也应营造有利于德才兼备人才成长的环境 —— 在教育体系中,加强品德教育与才华培养的融合;在人才选拔与评价机制中,坚持 “德才兼备,以德为先” 的标准;在社会舆论中,宣传德才兼备的优秀榜样,弘扬正能量。相信在个人的努力与社会的支持下,会有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涌现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