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1章 至俭至勤:孔子赞禹的精神境界(2/2)
例如,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修建阿房宫 “覆压三百余里,隔离天日”,耗费大量民力财力,最终引发农民起义;而汉文帝刘恒,“治霸陵皆以瓦器,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,不治坟,欲为省,毋烦民”(《史记?孝文本纪》),生活节俭,不修建豪华宫殿,将财力用于发展农业、减轻赋税,开创了 “文景之治”。这一正一反的案例,证明了大禹 “卑宫室” 精神的重要性 —— 统治者的居所选择,不仅是个人生活习惯的体现,更是对民生态度的象征。
(二)“尽力乎沟洫”:全力以赴,兴修水利济民生
大禹 “尽力乎沟洫”,是其精神境界的集中体现 ——“沟洫” 不仅指治理洪水的河道,更包括灌溉农田的沟渠,是关乎百姓生计的核心公共工程。大禹将全部精力投入水利建设,不仅解决了洪水灾害,更构建了早期农业灌溉体系,为华夏文明的农耕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1. 治水之 “力”:顺应规律,创新方法解水患
大禹治水的核心智慧在于 “顺应自然规律”,摒弃父亲鲧 “堵” 的错误方法,改用 “疏” 的策略 —— 通过疏通河道、开凿沟渠,将洪水引入大海,从根本上解决水患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:
实地勘察,掌握规律:大禹 “行山表木,定高山大川”(《尚书?禹贡》),走遍天下勘察地形,用树木标记山川走势与水位高度,绘制出详细的治水地图。他不仅了解洪水的流向,还掌握了各地的气候、土壤特点,为后续治水与灌溉规划提供依据。
亲力亲为,带头劳作:据《韩非子?五蠹》记载,大禹 “身执耒臿,以为民先”,亲自拿着农具带领百姓开凿河道、修建沟渠,常年泡在泥水中,“股无胈,胫不生毛”,小腿因长期浸泡而失去汗毛,展现出 “与民同劳” 的担当。
协同作战,凝聚力量:治水并非一人之功,大禹联合各部落力量,根据地域分工协作 —— 上游部落负责疏通源头河道,中游部落负责拓宽干流,下游部落负责开挖入海渠道,形成 “上下游联动、各部落协同” 的治水体系。这种协同模式,不仅提高了治水效率,更增强了部落联盟的凝聚力。
经过十三年努力,大禹终于治理好洪水,“水由地中行,江、淮、河、汉是也。险阻既远,鸟兽之害人者消,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”(《孟子?滕文公上》),百姓得以回到平原定居,农业生产逐渐恢复。
2. 兴农之 “力”:修建沟渠,奠定农耕文明基础
大禹的 “尽力乎沟洫”,不止于 “治水”,更在于 “兴农”—— 他在治理洪水的同时,同步修建灌溉沟渠,将洪水转化为农业生产的水源,为华夏农耕文明的发展奠定基础。
开凿灌溉渠,保障粮食丰收:大禹根据各地地形,在河道旁开挖支流沟渠,将河水引入农田,形成早期灌溉系统。例如,在黄河中下游地区,他开凿了多条灌溉渠,让原本因洪水荒芜的土地变成良田;在长江流域,他疏通支流,解决了水稻种植的灌溉问题。
制定农时,指导农业生产:结合治水过程中掌握的气候规律,大禹协助舜推行 “观象授时”,指导百姓根据季节变化开展农业生产,如春季播种、夏季灌溉、秋季收获,确保粮食产量稳定。
划分九州,统筹资源分配:大禹根据治水后的地理格局,将天下划分为九州(冀、兖、青、徐、扬、荆、豫、梁、雍),并根据各州的土壤肥力、水利条件,制定差异化的农业政策,如向粮食富余的州征集粮食,支援受灾州,实现资源均衡分配。
这些举措,让华夏民族从 “逐水草而居” 的游牧生活,逐渐过渡到 “定居农耕” 的文明模式,粮食产量大幅提升,人口增长加快,为后续夏商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。大禹的 “尽力乎沟洫”,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建设,更是华夏文明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关键一步。
3. “尽力” 的本质:以民为本,担当使命护苍生
大禹 “尽力乎沟洫” 的本质,是 “以民为本” 的使命担当 —— 他深知水利是民生之本,洪水不除,百姓无安身之地;沟渠不修,百姓无温饱之源。因此,他将个人利益、家庭情感完全置于治水使命之后,用 “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” 的坚守,诠释了 “为苍生谋福祉” 的初心。
据《史记?夏本纪》记载,大禹治水期间,第一次路过家门时,妻子正在分娩,听到婴儿哭声却因治水紧急未入内;第二次路过时,孩子已能叫 “父亲”,他仍只是挥手示意便匆匆离去;第三次路过时,孩子已长大,拉着他的衣角想让他回家,他却含泪推开孩子,继续奔赴治水一线。这种 “舍小家为大家” 的牺牲,正是 “尽力” 的核心内涵 —— 将百姓的安危与福祉,置于个人情感之上,用一生践行 “护苍生” 的使命。
五、大禹精神的当代实践:从历史典范到现实指引
大禹 “菲饮食、恶衣服、卑宫室” 的俭朴品格,与 “致孝鬼神、致美黻冕、尽力沟洫” 的责任担当,共同构成了 “至俭至勤” 的精神内核。这种精神穿越千年,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,成为个人修身、公共治理、生态保护的重要指引。
(一)个人修身:以俭朴养德,以担当立身
在物质丰裕的当代社会,大禹的俭朴品格为个人修身提供了重要启示 —— 俭朴不仅是节约资源,更是对个人欲望的克制,对精神世界的滋养;而担当则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路径,只有将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,才能活出真正的意义。
1. 俭朴养德:克制欲望,丰盈精神
当代人面临 “物质过剩、精神空虚” 的困境,过度追求奢侈品、名牌服饰、豪华居所,导致欲望膨胀、压力增大。大禹的 “菲饮食、恶衣服、卑宫室” 提醒我们,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物质享受,而是源于精神世界的丰盈。
克制物质欲望:如 “感动中国” 人物樊锦诗,扎根敦煌莫高窟 57 年,常年穿着朴素的工作服,住在简陋的石窟旁,将全部精力用于敦煌文物保护与研究,拒绝了城市的高薪与舒适生活。她的俭朴,不是贫困,而是对物质欲望的克制,这种克制让她能够专注于文物保护事业,实现了 “一生择一事,一事终一生” 的精神追求。
专注精神成长:许多学者、科学家以大禹为榜样,摒弃物质诱惑,专注于学术与科研。如 “两弹一星” 元勋邓稼先,隐姓埋名 28 年,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核武器,生活俭朴却精神富足,最终为国家国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。他们的经历证明,俭朴的生活能让人摆脱物质束缚,专注于精神追求,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。
2. 担当立身:践行使命,服务社会
大禹 “尽力沟洫” 的担当精神,启示当代人应将个人使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,在各自领域为社会贡献力量。
职场担当:爱岗敬业,履职尽责:如 “大国工匠” 许振超,在青岛港担任集装箱桥吊司机期间,苦练技能,创造 “振超效率”,带领团队多次刷新世界纪录。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,将 “开好桥吊、服务港口” 作为自己的使命,用担当诠释了 “平凡岗位也能创造非凡价值”。
社会责任:主动作为,奉献爱心:如公益人张桂梅,创办华坪女子高中,免费招收贫困山区女孩,面对资金短缺、身体患病等困难,依然坚守教育一线,帮助数千名女孩圆大学梦。她的担当,是对 “教育扶贫” 使命的践行,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了贫困女孩的命运,也为社会公平做出了贡献。
(二)公共治理:以俭朴行政,以责任惠民
大禹精神对当代公共治理的启示,集中体现为 “俭朴行政” 与 “责任惠民”—— 政府部门应减少行政开支,将财政资源优先用于民生工程;同时,以 “尽力沟洫” 的担当,解决百姓关心的就业、教育、医疗、水利等核心问题。
1. 俭朴行政:缩减开支,优化资源配置
当代政府推行 “过紧日子” 政策,正是对大禹俭朴精神的传承 —— 通过缩减办公经费、减少不必要的公务开支,将财政资金更多投入民生领域。
减少行政浪费:如近年来,我国推进 “公车改革”“办公用房清理”,取消不必要的公务接待,压缩会议规模,有效减少了行政浪费。许多地方政府还推行 “无纸化办公”,降低办公成本,将节省的资金用于乡村振兴、教育补贴、医疗保障等民生项目。
优化财政支出:如浙江省推行 “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”,让百姓投票决定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,确保资金优先用于 “老旧小区改造”“农村饮水安全”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” 等百姓最关心的领域,实现了 “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”,与大禹 “将资源优先用于沟洫” 的理念一脉相承。
2. 责任惠民:聚焦民生,解决实际问题
大禹 “尽力沟洫” 的核心是 “解决百姓最迫切的问题”,当代公共治理也应以此为导向,聚焦民生痛点,用实际行动提升百姓幸福感。
水利民生:保障水安全,助力农业发展:如我国推进 “南水北调” 工程,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;实施 “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”,让数亿农村居民喝上放心水;开展 “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”,提升农业灌溉效率,这些举措正是对大禹 “兴修水利济民生” 精神的延续,用现代化的水利工程,守护百姓的用水安全与粮食安全。
其他民生:破解教育、医疗难题:如我国推进 “义务教育双减政策”,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;深化 “医疗体制改革”,降低药品价格,扩大医保覆盖范围;实施 “就业优先战略”,为高校毕业生、农民工提供就业帮扶,这些政策都以 “解决百姓实际问题” 为目标,体现了 “以民为本” 的责任担当。
(三)生态保护:以敬畏待自然,以行动护生态
大禹 “致孝鬼神” 背后的 “敬畏自然” 理念,与 “尽力沟洫” 体现的 “顺应自然” 智慧,为当代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启示 —— 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,摒弃 “征服自然” 的误区,用科学的方法保护生态环境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1. 敬畏自然:树立生态理念,摒弃破坏行为
当代社会面临气候变化、森林减少、水污染等生态问题,正如大禹面对洪水,我们也需敬畏自然规律,停止破坏生态的行为。
减少生态破坏:如我国推行 “长江十年禁渔”,保护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;实施 “退耕还林”“退牧还草” 工程,恢复草原、森林生态;严格管控工业污染,关闭高耗能、高污染企业,这些举措都是对 “敬畏自然” 理念的践行,避免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不可逆的伤害。
普及生态意识:通过学校教育、媒体宣传等方式,向公众普及 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 的理念,如制作生态保护纪录片、开展 “世界环境日” 主题活动,让 “敬畏自然、保护生态” 成为全民共识,这与大禹通过祭祀传递 “敬畏自然” 信号的本质一致,都是通过思想引导,凝聚生态保护的共识。
2. 顺应自然:科学治理生态,实现可持续发展
大禹 “疏” 的治水方法,本质是 “顺应自然规律”,当代生态保护也应遵循这一原则,用科学的方法修复生态,而非强行干预。
生态修复:顺应自然规律:如我国对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,摒弃 “过度硬化河道” 的做法,改用 “自然修复” 的方式,在河道旁种植水生植物,恢复湿地生态,让黄河水流更符合自然规律;在荒漠化治理中,采用 “草方格固沙” 技术,利用自然风力与植被生长规律,逐步恢复沙漠生态,这些科学治理方式,正是对大禹 “顺应自然” 智慧的传承。
可持续发展:平衡生态与发展:如浙江安吉县,曾经因过度砍伐森林导致生态恶化,后来践行 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 的理念,停止伐木,发展生态旅游、绿色农业,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。这种 “平衡” 思维,与大禹 “治水与兴农并重” 的理念一致,都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,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。
六、结语:以大禹精神照亮当代使命之路
孔子对大禹 “无间然” 的赞叹,不仅是对一位上古圣王的推崇,更是对一种 “至俭至勤、担当为民” 精神的肯定。大禹的 “菲饮食、恶衣服、卑宫室”,教会我们克制欲望、坚守俭朴,在物质丰裕中守护精神的纯粹;他的 “致孝鬼神、致美黻冕、尽力沟洫”,则教会我们敬畏自然、重视责任,在时代使命中践行担当。
在当代社会,我们虽不再面临洪水肆虐的生存危机,却面临着物质诱惑、责任缺失、生态挑战等新的考验。大禹精神如同一盏明灯,提醒我们:俭朴不是贫困,而是对欲望的克制;担当不是口号,而是对使命的践行;敬畏不是迷信,而是对自然的尊重。
愿我们都能以大禹为榜样,在个人修身上,以俭朴养德、以担当立身;在公共治理中,以俭朴行政、以责任惠民;在生态保护中,以敬畏待自然、以行动护生态。让 “至俭至勤” 的大禹精神,成为我们践行时代使命的力量源泉,在为个人价值、社会发展、人类福祉奋斗的道路上,书写属于当代人的 “无间然” 答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