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其他小说 > 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 > 第2366章 天墓无极(51)

第2366章 天墓无极(51)(2/2)

目录

张大爷伸出五个手指:“五百块,我收的时候就花了四百,没赚你多少。”

弹幕里立刻有人说:“五百块值了!现在清代手写本不好找!”“砚哥快买!这书有用!”

陈砚点点头:“行,五百我要了。以后有这种老书,还跟我留着。”他付了钱,把书放进包里,继续往前走。

没走几步,一阵争执声吸引了他。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跟摊主吵:“你这碗明明是新的,还跟我要八千,坑人呢!”摊主是个中年男人,脸涨得通红:“这是清代的青花碗,你不懂别瞎说!不买就走,别耽误我做生意!”

陈砚凑过去,看到摊位上摆着一个青花碗,碗身画着山水纹,底款是“大清康熙年制”。他蹲下来,拿起碗仔细看了看,釉面很亮,青花发色漂浮,底款的“康熙年制”字体生硬,而且碗底的圈足有明显的机器打磨痕迹——典型的现代仿品。

“小伙子,别激动,”陈砚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,“这碗确实是新的,你看这釉面,是化学釉,反光太强,老瓷的釉面是温润的;还有青花,颜色浮在表面,没有渗入胎骨,老青花是‘深入胎骨,发色浓艳’的。摊主,做生意得实在,新的就是新的,别当老的卖。”

摊主见陈砚说得头头是道,又看了看围过来的人,脸更红了,小声说:“我……我也是刚收的,没看出来是新的。”

年轻人感激地看着陈砚:“谢谢哥!要不是你,我差点就上当了!”

弹幕里纷纷点赞:“砚哥太正义了!”“这摊主不地道,还好有砚哥!”“学到了!老瓷釉面是温润的,新的反光强!”

陈砚笑着说:“没事,玩收藏谁没打眼的时候,以后买东西多看看,多问问。”他跟年轻人道别,继续往前走,心里却想着,交流会鱼龙混杂,新手很容易上当,以后直播得多跟大家普及些基础的鉴别方法。

走了大概十几分钟,陈砚的目光被一个不起眼的铜墨盒吸引了。墨盒放在摊位的角落,上面沾着不少灰尘,摊主是个三十多岁的女人,正低头整理别的东西。他走过去,拿起墨盒,用布擦了擦表面的灰尘,露出上面的刻字——是“梅兰竹菊”四君子图案,旁边还有一行小字“丙午年冬,某某刻”。

“各位,你们看这个铜墨盒,”陈砚把墨盒对着镜头,“铜墨盒是民国时期很常见的文具,主要看刻工和包浆。这个墨盒的刻工很精细,梅兰竹菊的线条流畅,没有断笔,而且包浆是自然的传世包浆,不是做旧的——做旧的包浆会发乌,这个是温润的褐色,摸上去有细腻的手感。”

他打开墨盒,里面还有残留的墨痕,是老墨的痕迹,不是现代墨汁。“摊主,这个墨盒多少钱?”

女人抬头看了看,随口说:“两百块,你要是要就拿走,这东西放这好几天了,没人要。”

陈砚心里一喜,民国刻工好的铜墨盒,市场价值至少在一千以上,两百块绝对是漏。他没表露出来,平静地说:“行,两百我要了。”

弹幕里瞬间炸了:“砚哥又捡漏了!”“这墨盒真好看!刻工太好了!”“两百块,血赚啊!”

陈砚把墨盒放进包里,继续往前走。刚走没几步,就看到老周在不远处朝他挥手。他走过去,老周压低声音说:“砚哥,那边有个摊位,有个紫砂壶,看着像老的,摊主开价五千,你去看看?”

陈砚跟着老周来到摊位前,摊主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,手里拿着一个紫砂壶,正跟旁边的人介绍:“这是顾景舟的徒弟做的,民国时期的,泥料是正宗的紫泥,你们看这壶型,多周正!”

陈砚接过紫砂壶,仔细看了起来。壶型是“石瓢壶”,线条简洁,壶身刻着字“茶可清心”,落款是“某某年制”。他用手摸了摸壶身,泥料细腻,有颗粒感,是老紫泥的特征;再看壶盖,盖沿和壶口的密封性很好,转动时没有松动感;壶底的款识是手写的,字体有力,不是印章盖的——民国时期的紫砂壶,很多是手写款。

“大爷,这壶你哪收的?”陈砚问。

老人叹了口气:“是我儿子的,他之前玩收藏,后来缺钱,就让我拿来卖了。这壶确实是民国的,我儿子当时花了八千买的,现在我急用钱,五千就卖。”

陈砚心里有谱,民国顾景舟徒弟做的紫砂壶,品相好的能卖一万五以上,五千开价不算高,但他还是想砍砍价。“大爷,这壶有个小毛病,”他指着壶盖,“你看这里,有个小磕碰,虽然不明显,但影响品相。我给你三千五,你看行不?”

老人皱了皱眉:“三千五太少了,我儿子花了八千呢!再加点,四千五?”

“最多四千,”陈砚说,“我回去还要清理壶里的茶垢,保养一下,四千块我也就是赚个辛苦钱。你要是不卖,我再看看别的。”

这时,旁边一个戴眼镜的男人开口了:“我出四千五,这壶我要了!”

陈砚看了看男人,心里有点惊讶,没想到还有人跟他抢。老人一听有人出更高的价,立刻说:“四千五,这位先生要了!”

弹幕里网友急了:“砚哥别让给他!这壶值!”“四千五也值啊!砚哥快加价!”“那个眼镜男看着不像好人,别让他骗了老人!”

陈砚想了想,对老人说:“大爷,我出四千五,但我得跟你说清楚,这壶不是顾景舟徒弟做的,是民国时期的普通艺人做的,虽然是老壶,但价值没那么高。你要是想卖高价,可能会被骗;要是想实在卖了换钱,我四千五买了,保证不坑你。”

老人愣了愣,看着陈砚,又看了看眼镜男。眼镜男急忙说:“别听他的!这就是顾景舟徒弟做的,值大钱!我出五千,五千!”

陈砚没再说话,只是看着老人。老人犹豫了一会儿,突然说:“小伙子,我信你!你虽然出的少,但你实在,不像他,净说好听的。四千五,这壶给你!”

眼镜男没想到老人会这么选,脸色难看地走了。陈砚付了钱,把紫砂壶递给老周:“帮我拿着,咱们再逛逛。”

弹幕里一片欢呼:“砚哥太牛了!”“老人明事理!”“那个眼镜男就是想骗老人,还好有砚哥!”

陈砚笑着说:“玩收藏,诚信最重要。咱们买东西,不能只想着捡漏,也要对得起卖家,尤其是老人,不能坑他们。这壶虽然不是名家做的,但也是民国老壶,泥料好,壶型正,四千五拿下,不算亏。”

他跟老周继续逛,又买了几个小物件:一个民国的玻璃画、一个清代的铜镇纸,都是几百块钱的小漏。快到中午的时候,交流会渐渐散了,陈砚才背着包,满载而归。

回到工作室,陈砚把在报国寺买的东西一一摆出来,对着镜头开始详细鉴定。“首先是这本清代手写本《考工记》,”他翻开书,“你们看这落款,‘光绪丁未年’,也就是1907年,距今一百多年了,纸张没有虫蛀,字迹清晰,市场价值大概在一千左右,五百块买的,赚了。”

接着是铜墨盒:“这个墨盒是民国时期的,刻工是‘浅刻’,刻的是梅兰竹菊,旁边的小字是‘丙午年冬’,也就是1906年,跟《考工记》年代差不多。这种刻工好的铜墨盒,市场价值在一千五到两千之间,两百块买的,算是个小漏。”

然后是紫砂壶:“这壶是民国时期的‘石瓢壶’,泥料是紫泥,壶身刻的‘茶可清心’是民国常见的题字,落款是‘某某年制’,虽然不是名家,但工艺不错,密封性好,适合泡茶。市场价值大概在一万二到一万五之间,四千五买的,算是个中漏。”

最后是玻璃画和铜镇纸:“玻璃画是民国时期的,画的是‘八仙过海’,色彩还很鲜艳,没有脱落,市场价值大概在八百左右,三百块买的;铜镇纸是清代的,上面刻着‘宁静致远’,包浆温润,市场价值大概在六百左右,两百块买的。”

弹幕里网友纷纷留言:“砚哥这次收获满满啊!”“羡慕了!我什么时候能有这眼光!”“砚哥下次还去报国寺吗?我也想去!”

陈砚笑着说:“这次确实收获不错,主要是运气好,遇到了几个实在的摊主。下次有交流会,我还会带大家一起去。对了,昨天抽到的‘刚入门的小白’,你私信说有个老砚台要鉴定,明天直播的时候,你把砚台的照片发过来,咱们一起看。”

小白立刻在弹幕里回复:“好嘞砚哥!我一定拍清楚!”

陈砚又跟网友聊了会儿天,解答了几个关于收藏的问题,比如“怎么分辨老紫泥和新紫泥”“老书的纸张怎么看”,才关掉直播。他把今天买的东西整理好,放在博古架上,看着满满一架子的藏品,心里满是成就感。

晚上,陈砚收到了老周的微信:“砚哥,明天有个朋友要出一个老瓷瓶,说是明代的,你要不要去看看?”陈砚眼睛一亮,回复:“好啊,明天什么时候?我直播过去,让网友也看看。”

老周很快回复:“明天上午十点,在潘家园的一个小铺子里,我跟你一起去。”

陈砚放下手机,开始期待明天的行程。他知道,收藏的乐趣就在于不断发现,不断学习,每一次淘货,每一次鉴定,都能学到新的知识,也能遇到意想不到的惊喜。而他最开心的,就是能把这些知识分享给网友,让更多人喜欢上收藏,了解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。

第二天上午九点半,陈砚提前到了潘家园,老周已经在约定的路口等着了。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夹克,手里拎着个布袋,里面装着昨晚刚收的几个铜扣子。“砚哥,那铺子叫‘老瓷轩’,老板姓刘,是个老玩家,手里确实有几件真东西,但人有点轴,砍价得有耐心。”老周一边带路一边叮嘱,“一会儿看瓷瓶的时候,你别先夸好,先找毛病,不然他肯定不降价。”

陈砚点点头,打开手机支架,调整好角度:“各位,我已经到潘家园了,马上要去‘老瓷轩’看那个明代瓷瓶,老周说老板有点轴,咱们一会儿看我怎么跟他砍价,也顺便教大家怎么看明代青花的真假。”

直播间里已经聚集了三千多人,弹幕刷得不停。

“砚哥加油!砍到最低价!”

“明代青花!好期待!我还没见过真的明代青花呢!”

“老周说得对,先找毛病!别让老板看出咱们想要!”

“老瓷轩”藏在潘家园的小巷里,铺子不大,门口挂着一块褪色的木匾,上面刻着“老瓷轩”三个字。推开门,一股淡淡的霉味混合着老木头的气息扑面而来,墙上挂满了各种瓷片,桌子上摆着放大镜、手电和几尊小瓷像,老板刘叔正坐在藤椅上喝茶,手里拿着一本《明清瓷器鉴定》。

“刘叔,忙着呢?”老周先打招呼,指着陈砚,“这是我朋友陈砚,做鉴宝直播的,听说你有个明代瓷瓶,想过来看看。”

刘叔放下书,打量了陈砚一眼,指了指桌角的一个木盒:“在那儿呢,自己拿出来看,小心点,别摔了。”

陈砚戴上手套,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盒,里面铺着红色的绒布,放着一个青花梅瓶。梅瓶高约三十厘米,瓶身画着“岁寒三友”——松、竹、梅,青花发色浓艳,带着一丝铁锈斑,釉面温润,没有明显的划痕。

“各位,先看这梅瓶的器型,”陈砚把梅瓶对着镜头,调整好角度,“明代的梅瓶大多丰肩、收腹、圈足,这个梅瓶的器型很标准,尤其是肩部的弧度,是典型的宣德时期风格。再看青花发色,宣德青花用的是‘苏麻离青’料,发色浓艳,有自然的铁锈斑,你们看瓶身上的松针,纹路里的铁锈斑很明显,不是人工点上去的——人工点的铁锈斑会很刻意,没有这种自然的晕散感。”

他翻过来,看梅瓶的底款,底款是“大明宣德年制”,字体是楷书,笔画粗壮,“德”字没有中间的一横,是明代宣德款的典型特征。“再看底足,”陈砚用手电照着底足,“老底足的胎土是‘麻仓土’,颜色偏黄,有细小的孔隙,这个梅瓶的底足胎土就是这样,而且圈足的打磨很光滑,没有现代机器打磨的痕迹。”

弹幕里一片惊叹。

“哇!真的有铁锈斑!跟砚哥之前讲的一样!”

“底款的‘德’字没有横!学到了!”

“这就是宣德青花吗?太漂亮了!”

刘叔坐在一旁,听着陈砚的讲解,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,但还是板着脸说:“小伙子,眼光还行,这确实是宣德青花梅瓶,你给个价吧,合适就卖。”

陈砚放下梅瓶,故意皱了皱眉:“刘叔,这梅瓶确实是好东西,但也不是没毛病。你看瓶口,有个小冲线,虽然不明显,但影响品相;还有瓶身的竹子,有一片竹叶的颜色有点淡,应该是当时上釉的时候没上好,算是个小瑕疵。我最多给五万,你看行不?”

刘叔一听,立刻摆手:“五万?太少了!我这梅瓶,去年有人给我七万我都没卖!你这价也太低了,再加两万,七万,少一分都不卖!”

“刘叔,七万太高了,”陈砚耐心解释,“现在古玩市场行情不好,宣德青花梅瓶虽然值钱,但有冲线的,市场价也就八万左右,我给五万,已经留出了我的利润空间。你要是想卖高价,得等有缘人,不知道要等多久。”

就在这时,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推门进来,手里拿着一个公文包,看到桌上的梅瓶,眼睛一亮:“刘叔,这梅瓶你还没卖啊?我出七万五,你卖给我!”

刘叔看了看男人,又看了看陈砚,有些犹豫。男人立刻说:“刘叔,我是真心想要,七万五,现在就付钱!”

弹幕里瞬间急了。

“别卖给他!砚哥快加价!”

“这男的一看就是贩子,想低价收高价卖!”

“刘叔别上当!砚哥是真心喜欢,还懂行!”

陈砚没慌,只是看着刘叔:“刘叔,我知道你想卖个好价钱,但我买这梅瓶,不是为了倒卖,是想留在手里收藏,也给粉丝做科普。而且我做直播,能让更多人知道你这梅瓶的价值,比贩子买走藏起来强。我最多再加五千,五万五,你要是同意,我现在就转账。”

刘叔沉默了一会儿,突然笑了:“小伙子,我看你是个实在人,也懂行,不像那些贩子,只知道赚钱。五万五就五万五,卖给你了!以后有好东西,还跟我联系。”

男人没想到刘叔会这么选,脸色难看地走了。陈砚付了钱,小心翼翼地把梅瓶放进木盒,对着镜头比了个耶:“各位,捡漏成功!这宣德青花梅瓶,虽然有小冲线,但市场价值至少八万,五万五拿下,算是个中漏!”

弹幕里一片欢呼。

“砚哥牛!”

“刘叔明事理!”

“太激动了!终于看到真的宣德青花了!”

离开“老瓷轩”,老周笑着说:“我就说刘叔人不错,就是有点轴,你跟他讲实在话,他就愿意卖给你。”陈砚点点头,刚想说话,手机响了,是“小桃爱收藏”发来的微信:“砚哥,我现在也在潘家园,能跟你见一面吗?我带了个家传的银镯子,想让你帮我看看。”

陈砚回复:“可以啊,我在东门的星巴克等你。”他对着镜头说:“各位,‘小桃爱收藏’也在潘家园,想让我帮她看个银镯子,咱们一会儿在星巴克见,顺便休息会儿,喝杯咖啡。”

半小时后,陈砚在星巴克见到了小桃。她穿着一件粉色的连衣裙,手里拿着一个红色的首饰盒,见到陈砚,有些紧张地说:“砚哥,终于见到你了!这个银镯子是我奶奶传下来的,有人说值几万,也有人说不值钱,我想让你帮我看看。”

陈砚接过首饰盒,打开一看,里面放着一个银镯子,镯子上刻着缠枝莲纹,还有一个小小的“福”字,镯身有些氧化,泛着暗银色的光泽。他戴上手套,拿起镯子,对着镜头说:“各位,咱们来看看这个银镯子。首先看材质,老银的含银量不是100%,大多是925银或者900银,所以颜色会偏暗,不是亮银色,这个镯子的颜色就很符合老银的特征。再看工艺,镯子上的缠枝莲纹是‘錾刻’工艺,线条流畅,没有断笔,是手工錾刻的,不是机器压制的——机器压制的纹路会很规整,但没有手工的灵气。”

他指着镯子内侧的“福”字:“你们看这个‘福’字,字体是楷书,是清代中晚期的风格,而且镯子的接口处是‘焊接’的,不是现代的卡扣,这也是老银镯子的特征。综合来看,这个银镯子是清代中晚期的,工艺不错,保存完好,没有变形,但银镯子的市场价值不高,大概在一千到一千五之间,主要是有纪念意义,不是值钱的古玩。”

小桃听完,有些失落,但很快又笑了:“没关系,只要是奶奶传下来的,我就会好好保存。之前有人想花五千买,我没卖,现在知道价值了,更不会卖了。谢谢砚哥!”

“不用谢,”陈砚笑着说,“收藏不一定非要值钱,有情感价值的东西,比钱更重要。以后你要是有其他藏品,还可以找我鉴定。”

弹幕里网友纷纷安慰小桃。

“小桃别失落!有纪念意义最重要!”

“这个镯子很漂亮!比那些值钱的古玩更有意义!”

“砚哥说得对!收藏的核心是喜欢,不是钱!”

下午,陈砚带着梅瓶回到工作室,把它小心翼翼地放在博古架的正中央,旁边摆着之前捡漏的清代铜炉和明代青花罐。他对着镜头说:“今天上午的收获不小,宣德青花梅瓶、民国铜墨盒,还有清代的《考工记》,都是不错的藏品。下午咱们就不出去了,在工作室给大家鉴定粉丝发来的藏品照片,之前抽到的‘刚入门的小白’,你把老砚台的照片发过来吧。”

小白很快发来照片,是一个端砚,砚台表面有几个“石眼”,砚池里还有残留的墨痕。“各位,咱们来看看这个端砚,”陈砚指着照片,“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,产自广东肇庆。首先看材质,端砚的石质细腻,摸上去像婴儿的皮肤,这个砚台的石质就很细腻,而且有‘石眼’——石眼是端砚的精华,越多越圆越值钱,这个砚台有三个石眼,品相不错。再看砚台的形状,是‘长方形’,是清代常见的砚台形状,砚池的打磨很光滑,没有现代工具的痕迹。综合来看,这个端砚是清代中期的,有石眼,保存完好,市场价值大概在五千到六千之间,是个不错的文房用品。”

小白在弹幕里回复:“谢谢砚哥!我会好好保存的!以后还想跟你学鉴定!”

接下来,陈砚又鉴定了“老顽童”的民国纸币,是“中央银行”发行的,面值一百元,保存完好,市场价值大概在两百左右;还有一个新粉丝“收藏新手小吴”的清代粉彩小碟,是民窑的,有小瑕疵,市场价值大概在五百左右。

直播过程中,粉丝提问不断,比如“怎么看老银和新银”“端砚怎么保养”“民国纸币怎么保存”,陈砚都耐心解答。“老银和新银的区别,主要看颜色和工艺,老银偏暗,工艺是手工的,新银偏亮,大多是机器工艺;端砚保养要注意别摔,不用的时候用宣纸包起来,避免阳光直射;民国纸币要放在密封袋里,避免受潮和虫蛀。”

晚上八点,直播接近尾声,陈砚对着镜头说:“今天的直播差不多到这了,上午捡漏了宣德青花梅瓶,下午鉴定了粉丝的藏品,希望大家能学到一些收藏知识。下周老周说有个农村收货的机会,可能有老家具,咱们一起去看看,说不定能捡到更有意思的漏。记得点赞关注,下次直播不迷路!”

弹幕里纷纷留言:“期待下周!”“砚哥辛苦了!”“下次一定要看老家具!”

陈砚跟网友道别后,关掉直播,坐在博古架前,看着今天的收获,心里满是成就感。他拿起宣德青花梅瓶,用软布轻轻擦拭着瓶身,想着下周的农村收货之旅,不禁有些期待。他知道,收藏的路上永远充满惊喜,每一次新的发现,每一次给粉丝科普知识,都让他觉得这份事业充满意义。而他最希望的,就是能通过自己的直播,让更多人了解收藏的乐趣,爱上华夏文明的瑰宝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