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其他小说 > 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 > 第2368章 天墓无极(53)

第2368章 天墓无极(53)(2/2)

目录

李奶奶听到这里,眼眶有些发红:“我母亲当年办学堂,很多女学生家里穷,她就用自己的首饰换钱,给学生们买书本、衣服。这套首饰是她最喜欢的,舍不得换,才藏了起来,说要留给我当念想。”

就在这时,店门被推开,一个穿着西装、戴着金项链的男人走了进来,手里拿着一个公文包,看到桌上的翡翠首饰,眼睛立刻亮了:“赵叔,这批货我要了!你开个价,多少钱?”

男人是当地有名的古玩贩子,姓王,之前在潘家园和陈砚打过交道,专做老物件倒卖的生意。赵叔皱了皱眉:“王老板,这批首饰是李奶奶的,我只是帮忙看看,不卖。”

“不卖?”王老板笑了笑,走到李奶奶面前,从包里拿出一沓现金,“老太太,我给您十万,这堆老首饰您就卖给我,您拿着钱买点好吃的、好穿的,比留着这些没用的石头强。”

李奶奶脸色一沉:“这些不是没用的石头,是我母亲的念想,多少钱都不卖!”

陈砚站出来,看着王老板:“王老板,这批首饰是民国时期的精品,而且有重要的历史意义——李奶奶的母亲用它支持女子教育,是近代教育史的实物见证,不是普通的商品。你要是买回去倒卖,不仅会破坏它的历史价值,更是对前人的不尊重。”

王老板不屑地瞥了陈砚一眼:“你懂什么?古玩圈就是买卖,我花钱买,她愿意卖,天经地义。老太太,我再加五万,十五万,这可是最高价了!”

“你别逼李奶奶!”老杨也站了出来,“这批首饰的市场价值远不止十五万,就说这支簪子,老坑阳绿,银鎏金手工錾刻,单支就值十万以上,整套下来至少三十五万,你这是欺负老太太不懂行!”

王老板脸色一变,还想说什么,陈砚拿出手机,打开之前鉴定张奶奶翡翠镯的直播回放:“我是做鉴宝直播的,刚才鉴定的过程已经直播出去了,几万网友都看着。你要是想低价骗老太太的东西,不仅卖不出去,还得坏了自己的名声。”

弹幕里的网友也纷纷声援。

“王老板太黑心了!想骗老太太!”

“支持李奶奶!不卖给他!”

“砚哥说得对!这批首饰有历史意义,不能让贩子拿走!”

王老板看着手机屏幕上的弹幕,又看了看李奶奶坚定的眼神,知道自己没戏了,悻悻地收起现金:“行,你们厉害,我不买了还不行吗?”说完,转身就走了。

赶走王老板后,李奶奶握着陈砚的手,感激地说:“谢谢你,小伙子,要不是你,我可能真的被他骗了。其实我也不想卖这些首饰,就是担心放在家里不安全,也没人知道它们的故事。”

陈砚想了想,说:“李奶奶,我有个建议,您可以把这批首饰捐赠给保定博物馆。博物馆有专业的保护条件,能让首饰保存得更久,还能举办展览,让更多人知道您母亲办学堂的故事,了解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历史——这比把它们藏在家里,或者卖给贩子有意义多了。”

“捐赠给博物馆?”李奶奶眼睛一亮,“这主意好!我母亲当年就是想让更多女孩子读书,要是这些首饰能让更多人知道她的故事,她肯定会高兴的。”

赵叔也点点头:“我认识博物馆的张馆长,他正好在做‘民国保定历史’的展览,这批首饰肯定能成为展品的亮点。我现在就给他打电话,约个时间聊聊。”

当天下午,赵叔就联系好了张馆长,约定第二天去博物馆洽谈捐赠事宜。陈砚则在直播里和网友分享了这个决定,网友们纷纷点赞支持。

“捐赠博物馆太有意义了!让更多人看到!”

“李奶奶太伟大了!传承的不仅是首饰,还有精神!”

“砚哥也厉害!不仅鉴宝,还帮着找好去处!”

陈砚笑着说:“其实这都是李奶奶的决定,我只是提了个建议。老物件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材质和工艺,更在于它承载的历史和精神。苏先生当年用首饰支持教育,现在这些首饰又能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,这就是最好的传承。”

第二天上午,陈砚、李奶奶、老杨和赵叔一起去了保定博物馆。张馆长早已在门口等候,他穿着一身灰色的中山装,手里拿着笔记本,见到他们,热情地说:“欢迎各位!早就听说苏曼卿先生的故事,要是能把她的首饰征集到博物馆,对我们的展览来说太重要了!”

走进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,张馆长拿出专业的检测仪器,和陈砚一起对这批翡翠首饰进行了详细的鉴定。“这支簪子的翡翠密度是3.33g\/3,折射率1.66,是标准的A货翡翠,年代在民国中期,和苏先生的生活年代完全吻合。”张馆长看着检测报告,兴奋地说,“银鎏金的含金量在10%左右,是当时常见的鎏金比例,錾刻工艺也符合民国时期的风格,没有任何现代修复的痕迹,是难得的真品。”

李奶奶看着检测仪器里的翡翠,轻声说:“我母亲当年总说,这些首饰是‘有温度’的,因为它们陪着她走过了最难的日子,也帮过很多孩子。现在它们能在博物馆里‘说话’,告诉更多人那段日子,我就放心了。”

捐赠仪式定在一周后,博物馆专门为这批首饰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展览,标题是“翡翠映芳华——民国女先生苏曼卿的教育情怀”。展览当天,陈砚特意提前赶到,帮着工作人员布置展品,还在展柜里放了一张苏先生当年和学生的合影,照片里的苏先生穿着旗袍,手腕上戴着的正是那只翡翠手镯。

直播镜头对准展柜里的首饰,陈砚对着网友讲解:“各位看,这支翡翠簪子的簪头,当年苏先生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,会不小心用它拨弄头发,所以簪头边缘有细微的磨损痕迹——这些痕迹不是瑕疵,而是历史的印记,能让我们想象出苏先生当年的样子。还有这枚胸针,上面的缠枝莲纹中间,苏先生特意让工匠加了一颗小珍珠,代表‘明珠’,寓意着她对学生的期望,希望她们能成为‘掌上明珠’,走出自己的人生。”

弹幕里的网友看得入了迷。

“原来磨损痕迹还有这样的故事!太感人了!”

“苏先生太有心了!小珍珠的寓意真好!”

“我明天要去保定旅游,一定要去博物馆看看!”

李奶奶站在展柜前,看着母亲的首饰,又看了看周围参观的人群,尤其是那些带着孩子的家长,正在给孩子讲苏先生的故事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:“谢谢你,小伙子,要是没有你,这些首饰可能早就被贩子买走,再也没人知道它们的故事了。现在这样,真好。”

展览结束后,张馆长找到陈砚,递给他一本厚厚的相册:“这是我们博物馆收藏的民国老照片,里面有几张可能和苏先生有关,你看这张,上面有个女子学堂的门牌,和苏先生办的学堂名字一样。你要是感兴趣,可以帮我们一起研究研究,说不定能找到更多关于苏先生的故事。”

陈砚接过相册,翻开第一页,就看到一张泛黄的照片,照片里的女子学堂门口,站着一群穿着校服的女学生,中间的女子正是苏先生,她的手里拿着一本书,手腕上的翡翠手镯隐约可见。“太好了!”陈砚激动地说,“这些照片能和首饰相互印证,还原更多历史细节。我愿意帮着研究,咱们可以在直播里和网友一起分享,让更多人参与进来。”

离开博物馆时,夕阳已经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博物馆的红墙上,显得格外温暖。陈砚打开直播,对着镜头说:“今天的捐赠展览很成功,不仅让这批民国翡翠首饰有了好归宿,还找到了更多关于苏先生的历史线索。接下来,我们会和博物馆一起研究那些老照片,说不定能发现苏先生和其他民国知识分子的交往故事,甚至找到更多和女子教育相关的老物件。”

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期待。

“期待研究老照片!想知道更多苏先生的故事!”

“砚哥加油!跟着你学了好多历史知识!”

“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保定博物馆,看看这批首饰!”

陈砚关掉直播,手里握着那本老相册,心里充满了期待。他知道,鉴宝的旅程从来都不是孤立的,一件老物件能引出一段历史,一段历史能连接更多的人和故事。就像这批翡翠首饰,从苏先生的手中,到李奶奶的珍藏,再到博物馆的展览,最后通过直播让更多人了解,这本身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。而他,有幸成为这场传承的参与者和见证者,这比任何捡漏都更有意义。

接下来的几天,陈砚开始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起研究那些民国老照片。他发现其中一张照片里,苏先生和一位穿着西装的男子站在一起,男子手里拿着一个公文包,包上有一个小小的“蔡”字印记——这让他想起了之前在潘家园见过的一个民国公文包,上面也有同样的印记。他立刻联系老周,让他帮忙打听那个公文包的下落,老周很快回复:“那个公文包被一个姓蔡的收藏家买走了,他是蔡先生的后人,正好也在保定!”

陈砚立刻收拾行李,准备再次前往保定。他知道,这个公文包很可能是连接苏先生和其他民国知识分子的关键线索,而这段新的旅程,又将开启一段新的历史故事——这就是鉴宝的魅力,永远不知道下一件老物件会带来怎样的惊喜,也永远不知道自己能为文化传承做些什么。但他知道,只要一直带着热爱和尊重走下去,就一定能收获更多的感动和意义。

清晨七点,陈砚带着那本民国老相册出发去保定,背包里额外装了放大镜和软尺——看民国公文包得测尺寸、查缝线,这些工具缺一不可。刚上高铁,他就打开直播,镜头对着窗外掠过的麦田,直播间里很快聚了三千多网友,不少人还在刷“追更民国教育者故事”的弹幕。

“各位早,今天去见蔡先生的后人蔡爷爷,就是那个藏着民国公文包的收藏家。先跟大家科普下民国公文包的特点:那会儿的公文包分两类,一类是官员用的‘皮制公文包’,多是牛皮手工缝的,金属扣是黄铜的,时间长了会有暗红色包浆;另一类是文人用的‘帆布公文包’,轻便还能装书,上面常印着商号或个人印记,比如咱们要找的这个,就有‘蔡’字钢印。”陈砚一边说,一边从相册里翻出那张苏先生和蔡先生的合影,“你们看蔡先生手里的包,边角有磨损,说明用得频繁,这种日常用的老物件,包浆才自然,比摆着看的‘样包’更有价值。”

弹幕里立刻有人提问:“砚哥,怎么区分民国公文包和现代仿品啊?我上次差点买错!”

“看缝线!”陈砚拿起自己的帆布包演示,“民国手工缝的线,每厘米大概5针,针脚不均匀,有的地方密有的地方疏;现代仿品是机器缝的,每厘米8针以上,针脚特别整齐,一看就很‘假’。还有金属扣,老黄铜扣上面有细小的划痕,是常年摩擦的痕迹,仿品的扣特别亮,没有使用痕迹。”

两个小时后,陈砚在保定站见到了来接他的蔡爷爷。老人穿着浅灰色中山装,手里拎着个藤编手提篮,里面装着刚买的油条和豆浆:“小伙子,一路累了吧?先吃点早饭,家里离这还有两站地,我那孙子开车在外面等着呢。”

蔡爷爷的家在一个老小区里,楼道里贴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“文明家庭”奖状,推开家门,客厅的红木柜上摆着不少民国老物件:铜台灯、瓷笔筒,还有一个老式收音机。蔡爷爷从柜里拿出一个深棕色的皮箱,小心翼翼地打开,里面铺着蓝色的绒布,放着一个深褐色的牛皮公文包——包身有明显的使用痕迹,边角磨得有些发亮,正面的黄铜扣上,果然有个小小的“蔡”字钢印。

“各位,就是这个包!”陈砚把公文包对着镜头,调整好角度,“先看材质,是头层牛皮,摸上去有细小的纹路,这是民国时期的‘土法鞣制皮’,比现在的化工鞣制皮更有韧性;再看金属扣,黄铜的,氧化后变成暗红色,扣上的划痕很自然,不是故意做旧的;包的内侧有个小口袋,里面还留着一张民国二十五年的火车票,从保定到北平,这就是最好的年代证据——仿品不可能有这种带年代印记的‘老物件配件’。”

蔡爷爷坐在一旁,喝着茶回忆:“这包是我爷爷当年跑教育事务用的,他和苏曼卿先生是同学,一起在北平读书,后来回保定,一个办女子学堂,一个办男子中学,经常用这包带教材和信件。我小时候还见过里面装着的钢笔,后来搬家弄丢了,就剩这包和几张老照片了。”

陈砚打开公文包的内侧口袋,用镊子小心地取出那张火车票,还有几张泛黄的信纸。信纸是民国时期的“毛边纸”,上面用毛笔写着工整的小楷,内容是蔡先生和苏先生讨论教材编写的事,其中一段写着:“女子学堂需增‘家政’一课,教姑娘们缝补、烹饪,亦需增‘国文’,教她们读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知礼明事……”

“太珍贵了!”陈砚激动地对着镜头,“这些信件是民国教育史的一手资料!苏先生和蔡先生不仅办学,还在琢磨怎么让学生学到实用的东西,这种‘实用教育’理念,在当时特别先进。你们看这信纸的落款,‘民国二十六年三月’,正好是苏先生藏翡翠首饰的前一年,能相互印证当时的历史背景。”

弹幕里的网友纷纷刷屏:“原来两位先生是同学!太有缘了!”

“这些信件比公文包还值钱吧?太有历史意义了!”

“蔡爷爷,这包和信件打算怎么处理啊?别卖给贩子!”

蔡爷爷叹了口气:“之前有个贩子来家里,给我二十万买这包和信件,我没卖——总觉得这些是老辈人的心血,卖了就没了。但放在家里也担心,我年纪大了,孙子对这些老物件不感兴趣,万一以后丢了,就太可惜了。”

陈砚立刻想到了保定博物馆的“民国保定历史”展览:“蔡爷爷,您要是放心,不如把公文包和信件也捐赠给博物馆,和苏先生的翡翠首饰放在一起,做个‘民国教育者双人展’。这样不仅能好好保存,还能让更多人知道您爷爷和苏先生的故事,了解他们当年办学的不容易。”

“捐赠?”蔡爷爷眼睛一亮,“和苏先生的首饰放一起?那太好了!我爷爷当年就常说,他和苏先生是‘一文一武’办教育,一个教姑娘,一个教小子,要是能让他们的东西‘在一起’,他肯定高兴。”

当天下午,陈砚就联系了保定博物馆的张馆长。张馆长一听有公文包和民国信件,立刻赶了过来,见到实物后,激动得连说“没想到”:“这公文包和信件太重要了!能补充苏先生和蔡先生的交往细节,让展览更完整。我们可以专门做一个‘教育者的日常’展区,把公文包、信件和苏先生的翡翠首饰放在一起,再配上他们的照片,让观众能直观感受到当年教育者的生活和理想。”

接下来的一周,陈砚帮着蔡爷爷整理公文包里的物品,除了火车票和信件,还发现了一支民国时期的“金星钢笔”——笔身是黑色的,笔帽上有“金星”的logo,虽然不能用了,但笔身的包浆很自然,是蔡先生当年常用的笔。张馆长特意请了文物修复师,给钢笔做了清洁和加固,还定制了透明的展柜,让观众能看到钢笔的细节。

展览调整那天,陈砚特意开了直播,带着网友“云参观”。镜头先是对准苏先生的翡翠簪子,然后移到蔡先生的公文包,最后停在那支金星钢笔上:“各位看,这支钢笔的笔帽上有个小缺口,蔡爷爷说,这是当年蔡先生批改作业时,不小心掉在地上摔的。就是这个小小的缺口,让我们能想象出蔡先生坐在灯下批改作业的样子——老物件的价值,从来都不是它值多少钱,而是它能让我们‘看见’过去的人,‘听见’过去的故事。”

弹幕里有个叫“保定小苏”的网友留言:“我是苏曼卿先生的曾孙女!之前不知道奶奶还有这么多故事,看了直播才知道她当年这么不容易。下周我要带孩子回保定,去博物馆看看这些东西,给孩子讲讲太奶奶的故事。”

陈砚看到留言,立刻回复:“欢迎回来!要是方便,我们可以一起整理苏先生的故事,补充到展览的讲解里,让更多人知道她的贡献。”

当天晚上,陈砚收到了“保定小苏”的私信,她发来了几张苏先生晚年的照片,还有一本手写的“女子学堂日记”,里面记录了苏先生当年教学生缝补、读书的日常,甚至有学生的名字和家庭情况。陈砚把这些资料转给张馆长,张馆长决定在展览里加一个“学生故事”板块,让展览更有温度。

一周后,“民国教育者双人展”正式开展。开幕式上,蔡爷爷和“保定小苏”站在一起,为展览剪彩。蔡爷爷握着“保定小苏”的手说:“你太奶奶和我爷爷要是知道,他们的东西能一起展出,还能让这么多人知道他们的故事,肯定会特别高兴。”

陈砚在直播里记录下这一幕,对着镜头说:“今天的开幕式,来了很多保定的老街坊,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。有个小朋友问我,‘这些老物件为什么这么重要呀?’我告诉他,因为这些东西里藏着爷爷奶奶、太爷爷太奶奶的故事,藏着他们当年的努力和理想。我们保护这些老物件,就是保护这些故事,保护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历史。”

展览结束后,张馆长找到陈砚,递给他一本厚厚的《保定民国教育史料》:“这里面记载了当年还有几位和苏先生、蔡先生一起办学的教育者,比如在满城办乡村学堂的刘先生,据说他家里还留着当年的黑板和课本。你要是感兴趣,可以去看看,说不定能找到更多线索,把‘民国教育者’的故事继续讲下去。”

陈砚接过史料,翻开第一页,就看到刘先生的照片——他穿着粗布长衫,站在乡村学堂的土坯房前,手里拿着一本翻旧的课本,课本上写着“识字救国”四个大字。陈砚心里一动,立刻联系了满城的古玩店老板,打听刘先生后人的下落。老板很快回复:“刘先生的孙子还在满城,开了个小书店,家里确实有当年的老黑板!”

第二天一早,陈砚就背着背包出发去满城。高铁上,他打开直播,对着镜头里的《保定民国教育史料》说:“各位,新的旅程开始了!这次去满城找刘先生的后人,看看当年的老黑板和课本。据说那黑板是土坯做的,上面还留着刘先生当年写的‘识字救国’,想想都觉得激动。”

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期待:“跟着砚哥追民国教育者故事,太上头了!”

“老黑板!还留着字!好想看!”

“砚哥注意安全!我们等着看直播!”

陈砚看着屏幕上的弹幕,心里满是期待。他知道,这次满城之行,又会遇到新的老物件,新的故事,而这些故事,终将串联起一段完整的民国保定教育史,让更多人知道,当年有那么一群人,用自己的方式,为国家的教育事业默默努力。这就是鉴宝的意义,不是捡漏,不是赚钱,而是用老物件当钥匙,打开历史的大门,让那些被遗忘的故事,重新被看见,被记住,被传承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