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其他小说 > 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 > 第2369章 天墓无极(54)

第2369章 天墓无极(54)(2/2)

目录

陈砚看着书箱和里面的物件,突然想到保定博物馆的“民国教育者群像”展览:“王老板,你要是愿意,不如把书箱、教学记录和路线图都捐赠给博物馆,和苏先生的翡翠首饰、蔡先生的公文包、刘先生的土坯黑板放在一起,做一个完整的‘民国教育者’展区。这样不仅能好好保存,还能让更多人知道你爷爷的故事,了解当年流动学堂的不易。”

王老板眼睛一亮:“真能和他们的东西放在一起?那太好了!我爷爷当年就说,办学不是一个人的事,是大家一起努力,要是能和其他先生的东西‘做伴’,他肯定高兴。”

当天下午,陈砚就联系了张馆长。张馆长一听有流动书箱和教学记录,立刻带着文物保护人员赶了过来。经过专业检测,确认书箱是民国二十六年制作的,教学记录和路线图也是同期的,都属于珍贵的民国教育文物。

“我们要给书箱做一个恒温恒湿的展柜,”张馆长仔细检查书箱,“里面的文具和教学记录要单独放,用透明的保护盒装好,旁边配文字说明,让观众能清楚看到每个物件的故事。另外,我们会根据路线图,做一个动态的地图投影,在展览里还原王先生当年走村串户的路线,让观众更有代入感。”

文物保护人员给书箱做了清洁和加固,用软毛刷轻轻刷掉表面的浮尘,再用特殊的木材保护剂涂抹表面,防止木材干裂。王老板一直在旁边看着,眼神里满是不舍:“麻烦你们多费心,一定要好好保护它,别让它坏了。”

接下来的几天,陈砚帮着王老板整理爷爷的遗物,在一个旧木箱里发现了一本“流动学堂日记”。日记是用毛笔写的,里面记录了王先生办学的点点滴滴:“民国二十七年三月,李家庄有个孩子叫张三,家里穷,没钱买课本,我把自己的课本抄了一本给他”“民国二十八年五月,王村发大水,村子被淹,我背着书箱去救学生,书箱里的课本湿了一半”“民国二十九年七月,县上给了十块钱,我买了些纸笔,分给学生,自己留了两块,买了个新提手”。

“这些日记太感人了!”陈砚在直播里念给网友听,“王先生当年不仅教学生识字,还救过学生,自己省吃俭用给学生买纸笔。你们看这一句‘买了个新提手’,说明这个书箱的提手坏过,他修好了继续用,这种节俭又坚持的精神,太让人敬佩了。”

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:“看哭了!这些教育者都是英雄!”

“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,真该让他们看看这些故事!”

“砚哥,能不能让徐水的学校也组织学生去参观?”

陈砚立刻联系了徐水的几所小学,校长们都很支持,说可以把参观变成“行走的课堂”,让学生们背着复刻的小书箱(博物馆做了迷你版复刻),沿着王先生当年的路线走一段,体验当年的艰辛。

一周后,“民国教育者群像”展区正式开展。开展当天,徐水的学生们穿着校服,背着迷你书箱,在展区里参观。他们看着王先生的流动书箱,听讲解员讲他走村串户的故事,有的学生还拿出笔记本,认真地记录下日记里的句子。

王老板站在书箱展柜前,看着学生们的样子,眼眶有些发红:“爷爷,你看到了吗?现在有这么多孩子知道你的故事,你的努力没白费。”

陈砚在直播里记录下这一幕,对着镜头说:“今天的展览,来了很多教育工作者,他们说,这些民国教育者的精神,到现在还有意义——教育不是只在教室里,而是要走到需要的地方去,用真心和坚持,点亮知识的灯。苏先生的翡翠首饰、蔡先生的公文包、刘先生的土坯黑板、王先生的流动书箱,这些老物件背后,是一代又一代教育者的初心,是我们中国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。”

展览结束后,张馆长递给陈砚一本新的民国档案:“这里面记载了一位姓郑的女先生,在安国办过‘女子夜校’,专门教已婚妇女识字,据说她有一个‘夜校油灯’,晚上上课就靠这盏灯照明,现在可能还在她后人手里。你要是感兴趣,可以去安国看看。”

陈砚接过档案,翻开第一页,看到一张郑先生拿着油灯的照片——油灯是瓷制的,上面画着简单的花纹,灯芯处还有黑色的灯油痕迹。他心里一动,立刻联系了安国的古玩店,打听郑先生后人的下落。古玩店老板很快回复:“郑先生的孙女在安国开了个剪纸店,家里确实有一盏老油灯!”

第二天一早,陈砚就背着背包出发去安国。路上,他打开直播,对着镜头里的档案照片:“各位,新的旅程开始了!这次去安国找郑先生的‘夜校油灯’,看看当年的女先生是怎么在夜里教妇女识字的。据说这盏油灯里还留着当年的灯油痕迹,咱们一起期待下,能发现什么故事!”

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:“跟着砚哥追教育者故事,根本停不下来!”

“夜校油灯!太有画面感了!”

“砚哥加油!我们等着看直播!”

陈砚看着屏幕上的弹幕,心里满是期待。他知道,这盏“夜校油灯”又会带来一段新的历史故事——或许是郑先生克服偏见办夜校的艰辛,或许是妇女们深夜求学的渴望,这些故事都会让“民国教育者群像”更加完整,让更多人知道,当年有那么一群人,用最朴素的方式,为知识的传播默默奉献。而他,会继续带着镜头,带着对历史的敬畏,把这些故事讲下去,让更多人看见、记住、传承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。

清晨七点,陈砚的车刚驶进安国地界,就看到路边挂着“安国剪纸”的招牌——郑先生的孙女郑姐开的剪纸店就在这条老街上。他提前给郑姐发了微信,此时郑姐正站在店门口张望,手里拿着一把剪刀,指尖还沾着红色的剪纸纸屑,身上穿的蓝色土布围裙上,绣着精致的缠枝莲纹。

“陈老师,可算把你盼来了!”郑姐迎上来,接过陈砚的背包,“油灯我找出来了,放在里屋的木柜里,怕受潮,还垫了两层棉絮。”

剪纸店不大,墙上挂满了各种剪纸作品:有“福”字、生肖,还有几幅复刻的民国剪纸,画的是妇女读书的场景。郑姐说,这些都是照着她奶奶郑先生当年的手稿剪的。里屋的木柜上,放着一个暗红色的木盒,郑姐打开木盒,里面躺着一盏巴掌大的瓷油灯——灯身是天青色的,上面画着青花缠枝莲纹,灯盏里还残留着黑色的灯油痕迹,灯芯处有明显的炭黑,灯座是圆形的,边缘有一处细小的磕碰。

“各位,这就是郑先生当年用的夜校油灯!”陈砚把手机架近,戴上手套轻轻拿起油灯,“先看材质,是民国时期的‘青花瓷’,瓷胎比较粗,用手摸能感觉到细小的砂眼——这是当时民窑实用瓷的典型特征,和官窑的细腻瓷胎不一样。再看青花发色,是‘洋蓝’,颜色偏鲜艳,没有清代青花的浓艳感,这是民国青花的重要标识。”

他对着灯盏里的残油,用手电筒照了照:“你们看这些黑色残油,不是现代的煤油,是民国时期的‘菜籽油’——当时乡村没有煤油,就用菜籽油点灯,这种油凝固后会变成淡黄色,时间长了氧化成黑色,还会有淡淡的油腥味(戴手套凑近闻了闻),现在还能闻到一点残留的味道,这是现代仿品仿不出来的。”

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:“居然还能闻到油腥味!太神奇了!”

“青花缠枝莲纹真好看!郑先生肯定是个心灵手巧的人!”

“郑姐,你奶奶当年办夜校,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啊?”

郑姐坐在一旁的木凳上,拿起桌上的剪纸手稿,叹了口气:“我奶奶当年办夜校,可不容易了。村里的老人说‘女人认字没用,不如在家做饭’,好多妇女想来上课,都被家里人拦着。我奶奶就背着油灯,晚上偷偷去她们家,在柴房里教她们识字,有时候教到半夜,油灯的菜籽油都烧完了,就借着月光继续教。”

她翻到手稿的最后一页,上面画着一幅剪纸:一个穿着旗袍的女人,手里拿着油灯,周围围着几个穿着粗布衣服的妇女,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本书。“这是我奶奶当年剪的,说要记住这些一起上课的姐妹。”郑姐的声音有些哽咽,“后来有个妇女家里着火,我奶奶为了救她,把油灯摔在了地上,灯座磕了个口子(指了指油灯的磕碰处),幸好油灯没碎,后来一直用到夜校停办。”

就在这时,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推门进来,是郑姐的儿子小郑,手里拿着手机,语气有些不耐烦:“妈,你怎么还没决定啊?张老板又来电话了,说给五万块买这个破油灯,咱们正好用这钱把店装修一下,省得天天守着这些老物件。”

“你闭嘴!”郑姐脸色一沉,“这不是破油灯,是你太奶奶的心血!五万块就想卖?你知道你太奶奶当年为了这盏灯,受了多少苦吗?”

小郑撇了撇嘴:“苦有什么用?能当饭吃吗?这油灯放在家里占地方,还不如卖了换钱实在。”

弹幕里的网友立刻炸了:“小郑怎么能这么说!太不尊重老物件了!”

“郑姐别生气!跟他好好说说太奶奶的故事!”

“砚哥快帮忙劝劝!别让油灯被卖掉!”

陈砚放下油灯,走到小郑身边,拿出手机翻开之前的直播回放:“小郑,你看这些网友的留言,还有苏先生的翡翠首饰、蔡先生的公文包、刘先生的土坯黑板,都是当年教育者的心血,现在都捐给了博物馆,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故事。你太奶奶的油灯,不仅是一盏灯,更是当年妇女追求知识的见证,要是卖了,就再也找不回来了,你以后怎么跟你的孩子解释这盏灯的来历?”

他又翻出郑先生的剪纸手稿:“你看这上面的剪纸,画的是你太奶奶教妇女识字的场景,还有这些名字(指着手稿上的小字),都是当年的学生,她们的后人现在还在安国,要是知道油灯被卖了,得多伤心?”

小郑看着手机里的回放,又看了看手稿上的剪纸,沉默了很久,终于低下头:“妈,我错了,我不该只想着钱。这油灯不能卖,咱们得好好保存,让更多人知道太奶奶的故事。”

郑姐眼眶一红,拍了拍小郑的肩膀:“这才是我的好儿子。你太奶奶要是知道,肯定会高兴的。”

就在这时,陈砚突然发现油灯的底座有些松动,他轻轻拧了拧,底座居然被拧开了——里面藏着一张折叠的纸条,是用毛笔写的,字迹有些模糊,上面写着:“民国三十一年,夜校学生共三十人,识千字者十人,会算术者十五人,愿她们日后能教子女识字,让知识传下去。”

“太珍贵了!”陈砚激动地对着镜头,“这是郑先生的教学记录!藏在油灯底座里,应该是怕丢失。上面写着夜校有三十个学生,还有识字、算术的人数,说明郑先生当年办学很有成效,而且她希望知识能代代相传,这种‘传承’的理念,和其他教育者是一样的。”

郑姐接过纸条,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:“我奶奶当年还说,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妇女能和男人一样读书、写字,现在她的愿望实现了,这纸条和油灯,一定要好好保存。”

当天下午,陈砚联系了保定博物馆的张馆长。张馆长一听有油灯和藏在底座里的纸条,立刻带着文物保护人员赶了过来。经过专业检测,确认油灯是民国二十八年制作的,纸条是同期的,灯盏里的残油确实是民国时期的菜籽油,这些都为民国妇女教育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。

“我们可以做一个‘夜校场景复原’展区,”张馆长兴奋地说,“用玻璃罩还原当年的柴房场景,放上油灯、剪纸手稿和学生的课本,再配上郑先生的故事讲解,让观众能直观感受到当年妇女求学的不易。另外,我们还可以邀请郑姐在博物馆开设‘剪纸课堂’,教观众剪民国时期的教育主题剪纸,把非遗和老物件结合起来,让文化传承更有活力。”

文物保护人员给油灯做了清洁和加固,用特殊的溶剂清理了灯盏里的残油(保留了部分作为样本),又给灯座的螺纹处涂了保护剂,防止松动。小郑全程在旁边看着,还主动帮忙递工具,他对张馆长说:“以后我也要来博物馆当志愿者,给观众讲太奶奶的故事,让更多人知道她当年办夜校的不容易。”

接下来的一周,陈砚帮着郑姐整理郑先生的遗物,在一个旧木箱里发现了一本“夜校账本”,上面记录着郑先生为夜校花费的每一笔钱:“民国二十九年,买菜籽油一斤,钱五十文”“民国三十年,买纸笔二十套,钱二百文”“民国三十一年,给学生买棉衣两件,钱五百文”。账本的最后一页,写着一句话:“钱虽少,能让妇女识字,便值得。”

“这些账本太感人了!”陈砚在直播里念给网友听,“郑先生当年肯定不富裕,却愿意把钱花在学生身上,买油、买纸笔,还给学生买棉衣。这种‘无私’的精神,是所有教育者的共同点,也是我们最该传承的品质。”

弹幕里的网友纷纷被感动:“郑先生太伟大了!现在的教育者也该学习这种精神!”

“‘钱虽少,值得’这句话,看得我眼泪都下来了!”

“以后去保定博物馆,一定要去‘夜校场景’展区看看!”

一周后,“民国教育者群像”展区的“夜校场景”板块正式开展。开展当天,安国的妇女代表和剪纸艺人都来了,郑姐和小郑穿着传统的土布衣服,在展区里教观众剪“妇女识字”主题的剪纸。孩子们围在油灯展柜前,听讲解员讲郑先生的故事,有的孩子还拿出笔记本,认真地记录下账本里的句子。

张馆长在开幕式上说:“这些老物件——翡翠首饰、公文包、土坯黑板、流动书箱、夜校油灯,不仅是民国教育史的实物证据,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。它们告诉我们,知识的传播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,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者的坚持和奉献。我们会好好保存这些物件,让更多人知道它们的故事,让这种‘教育初心’永远传承下去。”

展览结束后,张馆长递给陈砚一本泛黄的民国杂志,封面上写着《妇女教育》,里面有一篇郑先生写的文章,标题是《论乡村妇女识字的重要性》。文章里提到,她希望有一天,“乡村妇女能用上‘新式教具’,比如‘纺织模型’,一边学识字,一边学手艺,让知识和技能一起传下去”。

“根据杂志里的线索,我们在安国的乡村找到了当年郑先生提到的‘纺织模型’,”张馆长说,“模型是木质的,上面还缠着当年的棉线,现在在一个老木匠家里。你要是感兴趣,可以去看看,说不定能为展区再添一件重要的文物。”

陈砚接过杂志,翻到郑先生的文章,手指在“纺织模型”几个字上停顿。他想起郑姐说的,郑先生当年不仅教妇女识字,还教她们纺织手艺,让她们能靠手艺赚钱。这个“纺织模型”,应该就是当年郑先生用的教具,能直观展示她“知识+技能”的教育理念。

第二天一早,陈砚就背着背包出发去安国乡村。路上,他打开直播,对着镜头里的民国杂志:“各位,新的旅程开始了!这次去寻找郑先生提到的‘纺织模型’,看看当年的教育者是怎么把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的。据说这个模型上还缠着当年的棉线,咱们一起期待下,能发现更多关于郑先生和乡村妇女教育的故事!”

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:“跟着砚哥追教育者故事,根本停不下来!”

“纺织模型!知识+技能!太先进了!”

“砚哥加油!我们等着看直播!”

陈砚看着屏幕上的弹幕,心里满是期待。他知道,这个“纺织模型”又会带来一段新的历史故事——或许是郑先生教妇女纺织的细节,或许是她们靠手艺改变生活的经历,这些故事都会让“民国教育者群像”更加丰满,让更多人知道,当年的教育者不仅传递知识,更在努力改变人们的生活。而他,会继续带着镜头,带着对历史的敬畏,把这些故事讲下去,让更多人看见、记住、传承这份跨越时空的“教育初心”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