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其他小说 > 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 > 第2443章 天墓无极(128)

第2443章 天墓无极(128)(2/2)

目录

苏清鸢接过咖啡,笑着说:“真好。只要我们继续努力,海洋一定会越来越好。”

林深点点头:“是啊,未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,但我相信,只要我们在一起,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。”

陈九爷也走了过来,手里拿着一张新的海图:“老吴他们绘制了南海的‘生态旅游航线’,以后游客可以乘船游览南海的珊瑚礁、洄游鱼群,还能参观鲛人生活区,了解海洋保护的故事。这样既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,又能让更多人了解海洋,保护海洋。”

苏清鸢看着海图上密密麻麻的航线,心中充满了期待。她知道,属于海洋的故事还在继续,属于他们的守护之路也还在继续。只要心中有守护海洋的信念,只要全人类团结一心,就一定能让这片蓝色的海洋永远美丽,永远充满生机。

南海的生态旅游航线开通那天,天空格外晴朗。破浪号改装的观光船上载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,孩子们趴在船舷边,兴奋地看着水中嬉戏的小鲛人——它们顶着五颜六色的海藻编发,时不时跃出水面,将晶莹的水花洒向甲板。苏清鸢站在船头,向游客们介绍着三线洄游的生态奇迹:“每年春季,蓝鳍参会沿着这条航线北上,银鳞鱼则会在西沙海域形成‘银色浪潮’,再过一个月,大家就能亲眼看到这壮观的景象。”

人群中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举着相机不停拍照,他是来自挪威的海洋生态学家埃里克,曾参与过北极冰原封印的修复工作。“我研究海洋五十年,从未见过这样和谐的人、鲛、自然共生场景,”埃里克感慨地说,“你们的‘生态旅游’模式太有意义了,既保护了海洋,又让更多人懂得敬畏自然。”

陈九爷穿着一身蓝色的导游服,正带着游客参观船上的“海洋保护科普馆”,馆内展示着护渔队绘制的生态航线图、鲛人捐赠的古老贝壳饰品,还有林深研发的微型海洋净化机器人模型。“这小家伙能潜入五千米深海,一天能清理五十公斤垃圾,”陈九爷指着模型,脸上满是自豪,“现在南海的深海垃圾比去年减少了三成,全靠它们帮忙。”

就在观光船即将抵达西沙珊瑚礁保护区时,苏清鸢的通讯器突然响起,是百慕大基地传来的紧急消息:“海灵核心的能量场出现异常波动,大西洋中部的洋流突然改变方向,加勒比海的珊瑚礁出现大规模白化现象!”

苏清鸢的心瞬间沉了下去,她立刻让船长改变航线,前往交流中心,同时联系林深和陆薇。“海灵核心是泛洋封印链的能量源头,它的波动不可能无缘无故出现,”林深在通讯器中急切地说,“我刚调取了卫星数据,发现大西洋中部出现了一个巨大的‘能量空洞’,正在吸收周围的洋流能量,这可能是导致海灵核心波动的原因。”

陆薇的声音紧随其后:“大西洋舰队已经派出三艘舰艇前往能量空洞区域探查,但那里的磁场乱流太严重,通讯设备无法正常工作,目前还没有传回任何消息。我已经联系了埃里克教授,他对大西洋洋流有深入研究,或许能帮我们找到原因。”

两小时后,苏清鸢、林深、陆薇和埃里克在交流中心的会议室集合。埃里克调出大西洋的洋流模型,指着屏幕上的红色区域说:“这个能量空洞位于大西洋中脊的断裂带,那里是地球板块运动最活跃的区域。根据我的推测,可能是板块运动导致地下的‘地热能异常释放’,形成了能量空洞,进而影响了洋流和海灵核心。”

银纹鲛人突然开口:“鲛人族的古籍中记载过‘地脉之眼’——当地球板块运动剧烈时,地下的地热能会突破地壳,形成巨大的能量场。如果地脉之眼出现在海洋中,就会吸收周围的洋流能量,甚至可能引发海啸和地震。”

“必须立刻找到地脉之眼的具体位置,阻止它继续吸收能量!”苏清鸢坚定地说,“林深,你改装深潜器,加装地热能探测仪;陆薇,联系大西洋舰队,让他们做好应对海啸的准备;埃里克教授,麻烦你根据洋流数据,预测地脉之眼的移动方向;银纹鲛人,你通知沧溟城,调派擅长操控地脉能量的鲛人长老,我们在大西洋中脊汇合。”

三天后,联盟的联合舰队抵达大西洋中脊海域。海面上,巨浪翻滚,天空阴沉得像是要塌下来一样。深潜器缓缓沉入水中,林深操控着探测仪,屏幕上的红色光点越来越密集——地脉之眼就在下方五千米的海底断裂带中,正不断释放出炽热的红色能量,周围的海水已经被加热到了五十摄氏度以上,大量的海洋生物尸体漂浮在水中。

“地脉之眼的能量太强大了,深潜器无法靠近,”林深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力,“它的能量场已经覆盖了方圆一百公里,再这样下去,不出三天,大西洋的洋流就会彻底紊乱,全球气候都会受到影响。”

鲛人长老这时开口了,他手中握着一根用千年海柳制成的法杖,杖顶镶嵌着一颗暗红色的“地脉珠”:“这颗地脉珠能暂时压制地脉之眼的能量,但需要有人潜入断裂带,将它放入地脉之眼的核心。不过断裂带的温度超过一千摄氏度,还有强烈的地磁场干扰,普通人根本无法承受。”

苏清鸢看着屏幕上不断扩大的能量空洞,心中做出了决定:“我去!我有冰魄珠和沧溟杖,能抵御高温和地磁场干扰。而且我和海灵核心有共鸣,或许能更好地操控地脉珠。”

“不行!太危险了!”林深立刻反对,“断裂带的环境太复杂,一旦出现意外,连救援的机会都没有。”

“没有时间犹豫了,”苏清鸢拿起冰魄珠,冰魄珠在她手中发出淡淡的蓝光,“如果地脉之眼继续失控,后果不堪设想。我必须去!”

银纹鲛人握住苏清鸢的手,眼中满是坚定:“我和你一起去!鲛人对水脉能量的操控比人类更熟练,我能帮你抵御地磁场干扰。”

鲛人长老点了点头:“你们两个一起去,成功率会更高。这颗地脉珠需要你们的共同能量才能激活,记住,一定要将它放入地脉之眼的核心,否则压制效果只能持续一小时。”

苏清鸢和银纹鲛人穿上特制的抗高温深潜服,携带着地脉珠和沧溟杖,乘坐小型深潜器向海底断裂带驶去。越往下,海水的温度越高,深潜器的外壳都开始发烫。地磁场的干扰越来越强烈,通讯器里传来阵阵杂音,林深的声音断断续续:“你们……一定要……小心……探测仪显示……地脉之眼……还在……扩大……”

深潜器终于抵达断裂带,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:一个直径超过五十米的巨大洞穴出现在海底,洞穴中不断涌出炽热的红色能量,周围的岩石都被融化成了岩浆,海水遇到岩浆,发出“滋滋”的声响,形成大量的蒸汽。

“就是这里!”银纹鲛人指着洞穴中心,“地脉之眼的核心就在那里,我们必须靠近它,才能将地脉珠放进去。”

苏清鸢打开深潜器的舱门,冰魄珠立刻发出强烈的蓝光,形成一道保护屏障,抵御着高温和地磁场干扰。她和银纹鲛人一起游出深潜器,向洞穴中心靠近。红色的能量不断冲击着保护屏障,冰魄珠的光芒逐渐减弱,苏清鸢的手臂开始发烫,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。

“快!地脉珠要激活了!”银纹鲛人大喊,将自己的水脉能量注入地脉珠。地脉珠瞬间发出暗红色的光芒,与苏清鸢的海灵之气产生了共鸣。两人一起将地脉珠举到胸前,向着地脉之眼的核心飞去。

就在这时,一道巨大的岩浆柱突然从洞穴中喷出,直冲两人而来。苏清鸢立刻举起沧溟杖,将冰魄珠的能量全部注入其中,一道蓝色的能量光束射向岩浆柱,将其挡了回去。银纹鲛人趁机带着苏清鸢冲向核心,将地脉珠放入了地脉之眼的中心。

地脉珠进入核心后,瞬间爆发出暗红色的光芒,一道能量屏障从核心扩散开来,将地脉之眼的红色能量牢牢困住。周围的温度逐渐下降,岩浆慢慢凝固,海水也恢复了正常的温度。

“成功了!”苏清鸢兴奋地大喊,但由于能量消耗过大,她的身体开始下沉。银纹鲛人立刻扶住她,带着她向深潜器游去。

回到联合舰队后,众人立刻围了上来。埃里克教授检查了地脉之眼的能量数据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:“地脉之眼的能量被成功压制,大西洋的洋流正在逐渐恢复正常。海灵核心的波动也消失了,泛洋封印链安全了!”

苏清鸢靠在椅背上,虽然疲惫,但心中满是喜悦:“太好了,终于解决了危机。不过地脉之眼只是暂时被压制,我们需要在大西洋中脊建立一个长期监测站,密切关注它的能量变化。”

陆薇点点头:“我已经安排好了,大西洋基地会派出专门的科研团队,驻守在中脊海域。同时,我们还会和全球的地质研究机构合作,共同研究地脉之眼的活动规律,制定长期的应对方案。”

埃里克教授说:“这次危机也给我们提了个醒,地球的板块运动和海洋生态是息息相关的。我们不能只关注泛洋封印链,还要加强对地球地质活动的监测,才能更好地保护海洋。”

银纹鲛人笑着说:“鲛人族的古籍中还有很多关于地脉和海灵的记载,我们可以开放沧溟城的古籍库,让人类科研人员查阅,共同探索地球和海洋的奥秘。”

接下来的一个月,联盟在大西洋中脊建立了地脉监测站,科研人员每天都会向联盟总部发送地脉之眼的能量数据。南海的生态旅游也恢复了正常,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南海,感受海洋的魅力,加入到海洋保护的行列中来。

苏清鸢站在交流中心的观测塔上,看着全息投影里各基地的实时画面:北极基地的科考人员正在监测冰原的厚度,大堡礁基地的珊瑚礁重新焕发生机,大西洋中脊基地的科研人员在记录地脉之眼的能量变化。林深走到她身边,递给他一杯热咖啡:“埃里克教授传来消息,全球的洋流已经恢复正常,加勒比海的珊瑚礁白化现象也得到了控制。我们的‘海洋生态修复计划’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。”

苏清鸢接过咖啡,笑着说:“这只是开始,未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。比如研发更先进的海洋净化技术,推动全球海洋保护法律的完善,让更多的国家加入到联盟中来。”

林深点点头:“我已经和全球的科研机构合作,开始研发‘海洋生态智能监测系统’,这个系统能实时监测全球海洋的温度、酸碱度、生物多样性等数据,一旦出现异常,会自动发出预警。相信用不了多久,我们就能实现对全球海洋的全方位保护。”

陈九爷这时也走了过来,手里拿着一份护渔队的报告:“老吴他们在南沙海域发现了一群中华白海豚,这是近五十年数量最多的一次。渔民们都说,现在的南海,比他们小时候还要美。”

苏清鸢看着远处的海面,心中充满了感慨。她知道,海洋保护的路还很长,未来还会遇到各种挑战,但只要联盟的成员们团结一心,只要全人类都能敬畏自然、保护海洋,就一定能让这片蓝色的家园永远充满生机。

这天晚上,交流中心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,来自全球各基地的代表、护渔队的渔民、鲛人和游客们欢聚一堂。大家围着篝火唱歌跳舞,分享着海洋保护的故事和喜悦。苏清鸢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,心中满是幸福。她知道,属于他们的守护之路还在继续,属于海洋的美好未来,正在一点点变为现实。

篝火晚会的余温还未散去,南海的清晨就被一阵清脆的鸟鸣唤醒。苏清鸢站在交流中心的码头,看着护渔队的渔船整齐地驶出港口,老吴站在船头,朝她挥了挥手——今天他们要去南沙海域投放新培育的珊瑚苗,这些珊瑚苗经过林深团队的基因优化,能更好地适应海水温度变化,存活率比普通珊瑚苗高出60%。

“苏姐,埃里克教授的专机还有半小时抵达,”林深拿着平板电脑快步走来,屏幕上显示着北极冰原的最新监测数据,“北极的冰盖厚度比去年增加了0.3米,磷虾群的活动范围扩大到了格陵兰岛附近,埃里克说这是近三十年最显着的生态恢复迹象。”

话音刚落,远处的天空传来飞机的轰鸣声。埃里克教授的专机缓缓降落在交流中心的停机坪,他刚走下飞机,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一张地图:“我这次来,是想和你们商量‘跨洋生态走廊’计划。大西洋的地脉之眼稳定后,我发现不同海域的海洋生物开始出现跨洋迁徙的迹象,比如加勒比海的海龟出现在了地中海,北大西洋的鳕鱼游到了冰岛附近。如果我们能建立一条连接全球主要海域的生态走廊,就能帮助更多濒危物种恢复种群数量。”

苏清鸢接过地图,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拟议中的生态走廊路线,从南海出发,经过印度洋、红海、地中海,最终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。“这个计划很好,但需要协调沿途各国的海洋保护政策,还要解决不同海域的生态差异问题,”她指着地图上的红海区域,“这里的海水盐度是全球最高的,很多海洋生物无法适应,我们需要在这些关键节点建立‘生态过渡区’,帮助生物逐步适应环境。”

银纹鲛人这时带着几位鲛人长老赶来,其中一位手持鲛人族的“海图古卷”,上面用鲛文记载着远古时期全球海洋生物的迁徙路线。“鲛人族的古籍中,早就有关于跨洋迁徙的记录,”银纹鲛人指着古卷上的一条金色线条,“这条路线和埃里克教授的计划几乎一致,说明远古时期就存在自然形成的生态走廊。我们可以根据古籍记载,在关键节点投放‘海灵诱导剂’,引导生物沿着正确的路线迁徙。”

接下来的一周,联盟在交流中心召开了“跨洋生态走廊”专项会议,来自沿途28个国家的海洋保护机构代表、科研人员和原住民领袖齐聚一堂。会议上,众人就生态走廊的路线规划、生态过渡区的建设标准、各国的责任分工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,最终签署了《跨洋生态走廊共建公约》。

根据公约,联盟将在南海、红海、地中海、加勒比海等关键节点建立12个“生态过渡区”,每个过渡区配备海水调节系统、生物培育中心和监测站;沿途各国负责清理本国海域的污染,建立禁渔区,保障迁徙生物的安全;埃里克教授带领科研团队,负责制定生物迁徙的“诱导方案”,银纹鲛人则提供“海灵诱导剂”的配方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