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8章 联合巡视(四)(1/2)
劲松组长的指尖在地图上云川省的区域轻轻点了点,指腹划过清河县那片被标注为“高风险”的红色区域时,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都凝滞了几分。“根据前期多轮摸排和数据筛查,云川省教育系统的风险点已初步锁定,主要集中在三个核心环节。”他的声音沉稳有力,每一个字都清晰地落在众人耳中,“第一,营养餐补助资金挪用,本该流入孩子餐盘的钱,可能成了某些人的‘私房钱’;第二,虚报在校人数套取教育经费,用不存在的‘学生’骗取国家资源;第三,贫困生资助金发放不及时,让本该雪中送炭的政策成了‘空头支票’。”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巡视组成员,“这三个问题看似独立,实则都指向同一个病灶——政策执行中的‘中梗阻’,基层执行变形、监督失效,甚至存在人为干预。”
张枚紧接着翻开面前的信访台账,指尖在密密麻麻的记录上滑动,最终停在“清河县”那一栏。“我们调取了省教育厅、省信访局近三年的相关记录,发现一个异常现象:关于清河县教育系统的举报,占了云川省同类举报总量的35%,但办结率却不到50%,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。”她将一份整理好的统计表投屏到屏幕上,红色的“未办结”标记格外刺眼,“更值得注意的是,未办结的举报中,有60%都以‘查无实据’为由草草结案。这里的‘查无实据’,要么是基层调查走过场、流于形式,要么就是有人在背后故意压案、捂盖子,试图掩盖真相。”
会议室里的议论声渐渐响起,又很快平息。轮到博源发言时,他没有直接罗列数据,而是从一个具体的名字开始:“在前期下沉调研时,我认识了清河县大坪乡中心小学的一个学生,叫关小勒。去年冬天,他的班主任私下跟我反映,学校的营养餐长期不达标——说是‘营养配餐’,实际经常是冷馒头配咸菜,偶尔有份热汤,也只是飘着几片菜叶的清水。”他的声音低沉,带着一丝压抑的沉重,“当时学校给出的解释是‘山区冬季食材运输困难’,可就在同一时间段,我们通过社区监督岗的志愿者了解到,清河县教育局刚刚采购了一批高档办公设备,包括最新款的笔记本电脑、智能会议系统,总花费超过了八十万元。”
博源抬手在面前的笔记本电脑上操作了几下,两块对比鲜明的数据图表随即出现在会议室前方的大屏幕上。左侧图表的标题是“大坪乡小学实际用餐人数(志愿者统计)”,右侧则是“清河县教育局上报用餐人数”。“这组数据是我让当地社区的志愿者们连续三个月实地统计的结果,每天早上、中午分别记录在校用餐的学生人数。”他指着图表上两条明显错开的曲线,“大家可以看到,这两组数据每个月都差了近百人。按照国家营养餐补助标准,每人每天4元,一个月按22个在校日计算,一个月的差额就是8800元,一年下来,就是元——这笔钱,在教育局的账目上显示‘已足额拨付至学校’,但学校的实际支出里,根本没有对应的食材采购记录,等于凭空消失了近十一万。”
最后一个数字落下时,会议室里彻底陷入了寂静,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格外清晰。劲松组长盯着屏幕上的图表,手指无意识地在桌沿轻轻敲击,发出“笃、笃”的轻响。“十一万对一个县的财政来说,或许不算什么大数目,甚至不够某些人一次饭局的开销。”他的声音打破了沉默,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痛惜,“但对山区的孩子来说,这可能是整整一年的热乎饭菜——是冬天里能暖手的热粥,是每天能补充蛋白质的鸡蛋,是让他们能安心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基础保障。”他抬起头,目光锐利如鹰,扫过在场众人,“小博提供的基层视角很关键。数据是冰冷的,不会说谎,但数据背后的人会——会篡改、会隐瞒、会用各种借口掩盖自己的贪腐行为。”
“所以,我们不能再等了。”劲松组长站起身,走到地图前,用红色马克笔在“清河县”和“省教育厅”两个位置分别画了圈,“明天一早,我们兵分两路。张枚,你带一组人去省教育厅,重点核查近三年的教育经费总账、营养餐补助拨付明细以及贫困生资助金发放台账,务必把每一笔钱的流向都查清楚,找到账目上的‘断点’和‘疑点’。”他转头看向博源和坐在角落的理涛,“我带博源、理涛直接去清河县,就从大坪乡中心小学开始查起——实地看食堂、查库存、问学生和老师,用最直接的方式,把那些被掩盖的真相挖出来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