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都市言情 > 拯救学渣 > 第410章 文化侵蚀(三)

第410章 文化侵蚀(三)(1/2)

目录

转过街角,一家连锁快餐店座无虚席。孩子们举着炸鸡欢呼雀跃,家长们低头刷着手机,没有人注意到墙上“全家桶”的广告画面——本该围坐在传统圆桌旁、吃着家常菜的一家人,变成了围在快餐台前,手里拿着汉堡和可乐。玻璃门上贴着“圣诞套餐买一送一”的海报,红色的促销字样格外醒目。

“博组长,您还记得上次咱们去乡下调研,那位张大爷说的话吗?”小林突然开口,语气里带着一丝感慨,“他说现在的孩子,能准确说出汉堡包的热量、薯条的保质期,却不知道饺子要怎么包,连擀面皮都觉得费劲。”

博源点点头,脑海里浮现出那位老人的模样。当时他们坐在农家小院里,老人指着院子里的石磨叹气:“以前过年,一大家子围在一起包饺子,我和面,老婆子调馅,孩子们在旁边帮忙,闹哄哄的才叫过年。现在倒好,年轻人嫌麻烦,直接点外卖,连饺子的褶子都不知道怎么捏。孙子上次说,肯德基才是大餐,家里做的饭没味道。祖宗传下来的规矩,怕是要断在我们这代了。”博源当时捕捉到老人的心声,满是无奈和担忧:【不是不想教,是没人愿意学啊……】【等我们走了,这些手艺就真的没了……】

几天后,巡视组约谈了几家负责节日营销的互联网公司。某平台负责人得意地展示着“圣诞经济年度报告”,ppt上的图表一路飘红:“我们通过算法推荐,把圣诞相关的商品精准推送给目标用户,带动平台交易额增长47%。这就是流量思维,用户喜欢什么,我们就推什么。”

博源平静地看着他,手指轻轻敲击桌面:“商业逐利无可厚非,但企业不能只做流量的奴隶,更不能成为文化替代的推手。当重阳节被简化成‘给父母买保健品’的促销节点,当端午节只剩下吃粽子、赛龙舟的表面形式,当清明节变成‘踏青旅游’的假期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传统节日的仪式感,更是背后承载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内涵。”他顿了顿,声音里带着一丝沉重,“节日不是商品,不能被流量和利润定义。”

负责人脸上的得意渐渐褪去,低头沉默了。

离开互联网公司,博源又去了市里的重点中学。晚自习时间,教学楼里灯火通明。他走到二楼的走廊,听见左侧教室里传来英语听力的磁带声,沙沙作响,学生们埋首在厚厚的习题集里,嘴里小声默念着复杂的语法规则,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。而隔壁的语文自习室里,只有寥寥几个学生在背诵古诗,其中一个男孩还在偷偷用手机查英语单词,课本摊在桌上,翻到《岳阳楼记》那一页,却满是折痕和涂鸦。

“我们也没办法啊。”教务主任陪着博源在走廊里走,苦笑着解释,“中考高考,英语分值和语文一样,都是150分。家长们都在给孩子报外教班、雅思班,生怕孩子输在‘国际化’的起跑线上,我们谁敢放松英语教学?语文嘛……家长觉得孩子平时都会说中文,差几分也没关系。”

博源翻看学生的作业,在一个初二学生的周记本里看到这样一段话:“我能背出一百个英语俚语,知道怎么用英语写情书,甚至能流利地讨论西方电影,但常常想不起‘筚路蓝缕’‘韦编三绝’是什么意思,语文老师讲的那些典故,听起来像天书,记了又忘。爸妈说,学好英语才能出国,才能有好前途,语文好不好,不重要。”博源的读心术捕捉到这个孩子的想法,带着少年人特有的迷茫:【英语考不好会被骂,语文考差了爸妈只会说“下次努力”……】【班里同学都在比谁的英语好,没人比语文……】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