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都市言情 > 拯救学渣 > 第413章 薪火相传(二)

第413章 薪火相传(二)(1/2)

目录

都京中医药大学的青年学者成末,和另外四位研究中医、民族医药的同事,去年在投稿国际期刊《替代与补充医学杂志》时,遇到了一件“原则性问题”。他们的论文《基于“阴阳五行”理论的节气养生与昼夜节律相关性研究》,被审稿人要求“删除所有中医理论描述,仅保留实验数据”,理由是“阴阳五行不符合西方科学框架,无法被验证”。

“这不是第一次了。”成末在座谈会上对巡视组说,“之前有同行为了发表,硬生生把‘经络’翻译成‘神经通路’,把‘气血’改成‘血液循环’,结果论文发表了,中医的核心思想却丢了。我们不想这样——传统医学不是西方科学的‘附庸’,它有自己的理论体系,为什么不能用我们的语言、我们的框架去阐释?”

当然,最终我们决定不修改……

“有位在美国研究心理学的华人教授,给我们投稿写《〈论语〉中的‘共情’思想与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契合性》,他说在国外待得越久,越觉得传统智慧能解答很多现代社会的困惑。”成末的眼里闪着光,“我们还开通了公众号,用漫画、短视频讲‘中医里的时间智慧’‘《黄帝内经》教你怎么睡觉’,粉丝里有一半是年轻人,他们会问‘春天为什么要早睡早起’‘熬夜为什么伤肝’,这说明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传统,而是需要找到和传统对话的方式。”

“这就是‘从自主表达争夺话语阵地’。”博源的语气里带着赞许,“文化自信,首先是表达自信——我们不用迎合别人的框架,我们有能力用自己的语言,把传统的价值讲清楚、讲透彻。”

小林翻着案例汇编,忽然笑出声:“博组长,我想起那个叫小漫的孩子了!他的故事也该写进这里。”

博源点点头,脸上露出暖意。潇漫是巡视组在南江某“文化传承夏令营”遇到的孩子,13岁,爱画漫画,却因为画《论语》故事被同学嘲笑“老土”,差点放弃。巡视组组员当时鼓励他:“传统故事不是‘老土’,是宝藏,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把它画出来,让更多人喜欢。”

后来,潇漫真的这么做了。他把《弟子规》里的句子,改编成了校园漫画:“父母呼,应勿缓”的画面里,一个小男孩放下玩具跑向妈妈,旁边配了个小对话框:“爸爸看手机时,听到爷爷叫也该这样哦”;“出必告,反必面”的画面里,孩子出门前给奶奶留了张纸条,写着“奶奶我去同学家啦,六点回来”,旁边画了个笑脸。这组名为《小漫讲传统》的漫画,先是在夏令营里传开,后来被孩子的老师发到了家长群,接着又被本地教育公众号转载,意外在学生群体里“火”了——很多孩子跟着画,有画《三字经》故事的,有画二十四节气的,甚至有孩子把家乡的民俗写成了“漫画日记”。

夏令营结束后,潇漫的学校把他的漫画做成了校本绘本,纳入德育课程;当地文化馆还为他和其他“小创作者”办了“童画传统”展览,吸引了上千人参观。有一次,潇漫带着他的漫画参加了全市青少年文创大赛,获得了一等奖,他把奖金全部捐给了家乡的非遗保护协会,说“想让更多像周爷爷这样的手艺人,能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”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