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都市言情 > 修仙从高二开始 > 第388章 长风破浪

第388章 长风破浪(1/2)

目录

宣纸上的墨汁尚未干透,“长风破浪会有时”七个字在暖黄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,笔锋转折处似凝着一汪未散的豪气,墨色浓淡间,竟像藏着千年未息的风浪。指尖轻触纸面,凉意顺着指尖漫上心头,恍惚间竟穿越时光的雾霭,坠入盛唐的江夜里——月色如素练般铺展在粼粼江面,碎银般的波光随浪起伏,一艘孤舟在涛声中颠簸,船头立着位白衣士人,广袖被江风掀起,猎猎如展帆,手中酒壶斜倾,琥珀色的酒液仰头饮下,几滴顺着下颌滴落,砸在甲板上晕开浅浅酒痕。他抬手抹过唇角,抬头望月的瞬间,眼底忽然迸出亮得惊人的光,仿佛将满腔郁气与豪情都凝在舌尖,张口便掷出那句震彻古今的期许: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!”

那便是李白。彼时的他,许是刚从长安的金粉繁华里抽身,衣上还沾着大明宫的香尘,骨子里却带着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”的傲骨,可眉梢眼角,又藏着“大道如青天,我独不得出”的困顿。仕途的荆棘早已缠绊了他的马蹄,想当年,他怀着“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”的壮志策马入长安,以为凭一身“笔落惊风雨,诗成泣鬼神”的才学,定能辅佐君王、兼济天下,却终究只做了个为帝王宴饮消遣的翰林供奉——晨起为贵妃题诗,暮时伴君王游乐,看似风光,实则不过是皇家宴席上的“风雅点缀”。世俗的冷眼更像寒冬的霜雪,冻僵了他的热忱:有人笑他“痛饮狂歌空度日,飞扬跋扈为谁雄”,说他不过是个只会饮酒作诗的狂客;有人叹他“文章憎命达,魑魅喜人过”,暗讽他怀才不遇是自命清高;连昔日一同饮酒论诗的好友,也在官场上渐渐与他疏远,路过他的酒肆时,只敢隔着窗棂匆匆瞥一眼。可当江风裹着咸涩的浪涛扑面而来,船帆被吹得“猎猎”作响,冰凉的浪花溅湿了他的青布袍角,他却偏不低头——脚下的船再颠,也颠不散他心头装着的山河万里;眼前的浪再高,也高不过“直挂云帆济沧海”的凌云志向;江上的风再烈,也烈不过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”的铮铮傲骨。

他望着江面翻涌的浪涛,忽然觉得那些困顿都成了可笑的点缀——仕途的荆棘算什么?不过是浪里的一块礁石,撞碎了便能化作船底的基石,让航船行得更稳;世俗的冷眼算什么?不过是江面上的一阵薄雾,风一吹便能散开,露出背后的满天星辰。他抬手将酒壶里的残酒尽数洒向江面,墨色的酒液融入浪涛,竟像是把满腔的豪气与不甘,都揉进了这奔腾的江水里,凝练成一把锋利的剑,能刺破所有笼罩在头顶的阴霾。这“长风破浪会有时”,哪里是写江行的壮阔,分明是他站在人生的浪尖上,对命运发出的宣战书——你有你的风浪,我有我的锋芒;你能挡我一时的路,却挡不住我一世的航向;你能让我困于江雾,却锁不住我望向沧海的目光。

风继续吹,浪继续涌,这句诗却乘着盛唐的长风,飘出了江面,飘进了长安的街巷。它落在朱雀大街的酒旗上,被往来的贩夫走卒、文人墨客念诵;它落在国子监的窗棂上,被挑灯夜读的书生抄录在竹简上;它落在曲江池的画舫里,被宴饮的官员轻声吟诵;最终,它停在了一个寒窗书生的案头。那是个深冬的夜晚,窗外的风雪正紧,枯枝在风中呜咽,像是在嘲笑世间所有的困顿。烛火摇曳,映着书生满是倦容的脸,他的眼眶带着熬夜的红血丝,手指冻得发紫,却仍紧紧握着支磨秃了笔锋的毛笔。面前摊着一张皱巴巴的考卷,上面朱笔写的“落第”二字,像两根淬了冰的针,扎得他眼生疼——这已是他第三次落榜了,十年寒窗,每日“三更灯火五更鸡”,耗尽了家中的积蓄,也熬白了母亲的鬓发,可终究还是一场空。他深吸一口气,指尖微微颤抖,正要将考卷揉成一团扔进火盆,目光却扫过案头那本翻得卷了边的《李太白集》,扉页上,正是那句他曾无数次吟诵的“长风破浪会有时”。

墨迹早已泛黄,纸页也带着岁月的脆感,可那七个字却像是有了生命,在跳动的烛火下熠熠生辉。书生的手顿住了,他盯着那句诗,忽然想起白天在市集上听老说书人讲的——李白当年被唐玄宗“赐金放还”,比他如今的境遇难上百倍,却依旧能写出这样气吞山河的句子。“此刻的寒夜算什么?”他喃喃自语,冻得发紫的手慢慢握紧了手中的笔,“李白能破浪,我为何不能?”烛火似乎忽然亮了些,映着他眼底重新燃起的光,那光里,有不甘,有倔强,更有重新拾起的勇气。他小心翼翼地铺开一张新的宣纸,笔尖蘸满浓墨,在纸上一笔一划地写下“长风破浪会有时”,墨色透过纸背,像是要把所有的决心都刻进纸里。他忽然觉得,笔下的墨迹不再是冰冷的炭灰,而是能凝成船帆的棉线,细密又坚韧;案头的灯盏也不再是微弱的烛火,而是能照亮航向的星辰,虽小却明亮。他要继续读下去,继续考下去,哪怕这条路还要走十年、二十年,哪怕下次依旧会落榜,他也不会放弃——因为他相信,总有一天,长风会来,浪会退,他能乘着学识的舟,渡向理想的岸。

时光荏苒,朝代更迭,长安的宫阙成了断壁残垣,曲江池的画舫化作了淤泥,可这句诗却从未被遗忘。它穿过了宋元的烟雨,在江南的杏花春雨里被书生吟诵;它越过了明清的烽火,在北方的金戈铁马中被将士传唱;最终,它漂过近代的硝烟,落在了一片泥泞的战场上。那是个阴雨连绵的日子,天空是压抑的铅灰色,像是随时会砸下惊雷,地面上积着浑浊的泥水,混着血污,散发出刺鼻的腥气。远处的炮声隆隆,震得人耳膜生疼,炮弹落在不远处,掀起的泥土溅了士兵一身。一个年轻的士兵靠在断墙后,战袍上沾满了血污和泥泞,左臂缠着厚厚的绷带,渗出的血把白色的绷带染成了暗红色,伤口的疼痛让他额头上布满了冷汗。他的眼神有些涣散,望着不远处被炸毁的房屋——那曾是村民的家,如今只剩下断梁残柱;望着战友们倒下的身影,他们昨天还在和他说笑,说等战争结束了,要回家娶媳妇、种庄稼。绝望像冰冷的潮水,一点点漫过他的心头——敌人的炮火太猛了,阵地丢了一块又一块,身边的人越来越少,这样的仗,还要打多久?这样的苦难,什么时候才是头?他甚至开始怀疑,自己能不能活到看到和平的那一天。

就在他快要撑不住,想要松开握紧枪的手时,忽然瞥见断墙上有人用石灰写了七个字——“长风破浪会有时”。字迹歪歪扭扭,像是用刺刀刻上去的,有些地方还被雨水冲刷得模糊了,可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,却像一团火,透过斑驳的墙面,钻进了他的心里。风卷着硝烟掠过字迹,带着淡淡的石灰味和硝烟味,竟像是给疲惫的灵魂注入了一股力量。他想起出发前,母亲连夜缝补他的战袍,把一本翻旧的《唐诗三百首》塞给他,说“想娘了就看看,里面有娘给你画的小太阳”;他想起连长在阵前动员时,握着他的手说“我们今天流血,是为了后代能过上好日子,能安安稳稳地读书、种地”;他想起自己偷偷在笔记本上写的愿望——等战争结束,要回家教村里的孩子读诗,读这句“长风破浪会有时”。“眼前的炮火再猛,挡不住‘济沧海’的信念;身上的伤口再痛,割不断‘乘长风’的勇气。”他咬着牙,用没受伤的右手撑着断墙,挣扎着站起来,左臂的疼痛让他额头上的冷汗更多了,可他却死死咬着嘴唇,从腰间摸出枪,对着身边同样疲惫不堪的战友喊道:“兄弟们,李白说长风破浪会有时!咱们再加把劲,把敌人赶出去,让后人能乘上平稳的船,看万里晴空!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