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都市言情 >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> 第366章 盐潮笺·石语

第366章 盐潮笺·石语(2/2)

目录

他让老张拿根长竹竿,往青石下的深洞里探。竹竿刚伸进去三尺,就探不动了,往外拔时,竹竿头上沾着些暗红色的泥块,泥块里还裹着几根干枯的芦苇根。“是去年的芦苇根掉进洞里,堵了盐脉的细缝。”徐老人指着泥块,“得把这些东西清出来。”

萧凡脱了外套,钻进青石下的深洞。洞不宽,刚好能容一个人爬着走,洞里的空气又湿又咸,呛得人嗓子疼。他爬了约摸两丈远,果然看见细缝里堵着堆芦苇根和泥块。他用手往外扒,扒到一半时,指尖碰到个硬东西——是块圆形的石子,石子上刻着个“通”字,和之前鱼腹里的石子一样。

把石子抠出来,细缝里突然涌出股清水,水里带着银白的盐粒,顺着洞往外淌。萧凡跟着水流爬回洞口,刚探出头,就见徐老人正往青石上浇盐井水,青石底座的震动突然停了,凿痕里的光变得均匀,像铺了层碎银。

“成了!”小女孩抱着玻璃罐跑过来,罐里的鱼苗游得欢实,尾鳍上的环纹一道叠着一道,浅绿的新纹亮得很。她指着盐母晶石:“晶石也亮了!”众人抬头看,晶石里的光点比平时密了不少,像把星星揉碎在了里面,连棚里的铜鼎都跟着发暖。

当天下午,盐田的盐稻苗就有了变化——稻穗比平时饱满,穗粒上的白晶更亮,风一吹,稻穗互相碰撞,发出“沙沙”的响,像在道谢。老张割了把稻穗,搓出几粒盐粒尝了尝,咂咂嘴:“比往年的咸得纯!盐脉通了,盐味都正了。”

徐老人坐在青石底座旁,把那块刻着“通”字的石子放在抄本上。铜鼎里的星烬泛着淡蓝的光,映得青石上的凿痕明明灭灭。他翻到新的一页,写下:“清明石语显,盐脉通盐田,记于石语。”写完把抄本放在青石上,抄本的页角被青石的暖意烘得发卷,像在笑。

萧凡摸了摸青石底座,石面温温的,比刚发现时软和多了。他想起刚才在洞里爬时,听见的水流声,突然觉得,盐工们早就把盐田的根脉看透了——知道盐母靠盐脉活,盐脉靠青石护,就把凿痕刻在石上,把石子藏在缝里,连鱼苗都跟着记着,哪块石松了,哪条缝堵了。

夜里,众人躺在盐母棚里听风声。青石底座不再震动,只有盐母晶石里的光点偶尔“噼啪”响,像在跟铜鼎里的星烬说话。小女孩抱着玻璃罐睡着了,罐里的鱼苗贴着罐壁,尾鳍上的环纹在月光下泛着微光,三十五道旧纹和一道新纹叠在一起,像串串起来的故事。

徐老人翻着抄本,从“星烬”到“石语”,已有五页记录。他用手指轻轻敲着抄本,轻声说:“这些记号,哪是秘密啊,是盐工们怕后来人走弯路,把该注意的都刻在了眼里能看见的地方。”

萧凡望着棚外的盐田,月光洒在稻穗上,像铺了层霜。盐母棚里的青石底座亮着柔和的光,和铜鼎的星烬、盐母晶石的光点连在一起,在地上映出个“脉”字。他突然明白,所谓传承,就是守住这根脉——盐脉连着石根,石根连着盐母,盐母连着一辈辈种盐的人。

夜风带着雨意掠过棚顶,青石底座轻轻嗡了一声,像在应和。萧凡知道,这故事还长,等下季稻熟,说不定盐田的哪块石头又会说话,是盐工们留的话,也是这盐田自己的话。

只要有人懂这石语,这根脉就断不了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