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都市言情 >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> 第483章 数据与草木的相遇

第483章 数据与草木的相遇(2/2)

目录

叶知澜听见这话,突然有了主意:“阿杰,能不能在平台上加个‘雨林故事’板块?把红外相机拍到的穿山甲、松鼠这些动物的照片放上去,再配上孩子们写的观察日记,既能让村民看到保护的成果,也能让孩子们更有参与感。”

阿杰立刻点头:“这个好!我还能加个‘留言区’,村民看到动物照片,能说‘昨天在溪边见过这只穿山甲’,咱们还能根据这些线索调整红外相机的位置。”萧凡也补充道:“可以把孩子们的观察日记拍成照片传上去,比如阿明写的‘3月10日看见瓢虫吃蚜虫’,配上他画的瓢虫,比光放文字有意思。”

接下来的一周,孩子们成了“雨林故事”板块的“主力创作者”。阿明把自己画的瓢虫、蝴蝶贴在纸上,旁边写着“瓢虫是石斛的好朋友”;其他孩子则把捡到的羽毛、松果带来,让阿杰拍成照片放进平台里,还在旁边标注“这是白鹭的羽毛,它经常在溪边喝水”“这是松果,松鼠冬天会藏起来当食物”。

四月初,线上观测平台正式上线那天,守护站热闹得像过节。阿凯带着村里的青壮年来学用小程序,老周拿着手机在雨林里转了一圈,回来时兴奋地说:“我刚记录了第23株石斛开花,还在‘雨林故事’里留了言,说看见一只白鹭站在溪边长石头上!”

阿杰看着村民们拿着手机讨论的样子,突然对叶知澜说:“其实我一开始做这个平台,是想证明自己在城里学的东西有用,没想到现在觉得,能让大家都参与进来,比什么都重要。”

叶知澜笑了笑,指着远处正在给平台里的松鼠照片配音的孩子们:“你看,你做的不只是个记录数据的平台,还是个让大家看见雨林、爱上雨林的窗口。就像这石斛,单看一株只是株植物,可当它和穿山甲、瓢虫、孩子们的笑声连在一起,才是咱们守护的雨林啊。”

萧凡也走过来,手里拿着刚导出的平台数据:“你看,这几天已经有27个村民用平台记录了石斛生长情况,还有15条关于动物的留言。以后咱们根据这些数据调整保护计划,比以前光靠我们几个人巡逻要精准多了。”

夕阳透过榕树的枝叶洒下来,落在守护站的窗台上,也落在阿杰手里的平板上。屏幕里,“雨林故事”板块的最新一条内容是阿明传的照片——一只小穿山甲正趴在石斛丛旁,旁边配着他歪歪扭扭的字:“它好像在看石斛开花,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。”

叶知澜看着这条内容,突然觉得,比起“石斛保护项目”这个名字,“雨林共生计划”或许更合适。因为他们守护的从来不止是几株石斛,而是这片雨林里每一个生命的相遇与陪伴——就像叶知澜与萧凡的相遇,阿杰与线上平台的相遇,村民与数字监测的相遇,还有孩子们与雨林故事的相遇。

夜色渐深时,阿杰把平台的管理员权限分给了叶知澜和萧凡,还教会了老周怎么上传照片、回复留言。临走前,他对叶知澜说:“等我下个月从城里回来,再给平台加个‘生态课堂’板块,把你讲的石斛知识做成小视频,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雨林有多好。”

叶知澜点点头,看着阿杰的身影消失在雨林的夜色里。萧凡走过来,递给她一杯热茶:“没想到一个线上平台,能让这么多人参与进来。”叶知澜喝了口茶,看着手机上“雨林故事”里不断更新的留言,轻声说:“因为大家都想守护这片雨林啊——用自己能做到的方式。”

窗外,雨林里的虫鸣声渐渐响起,偶尔还能听见远处传来的几声鸟叫。守护站的灯光下,手机屏幕上的“雨林观测平台”小程序还亮着,像是一颗小小的星星,照亮了这片雨林里人与生命的联结,也照亮了往后无数个与草木、与动物、与彼此相伴的日子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