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00章 濒危图谱(2/2)
联赛结束后,叶知澜将孩子们的研究成果整理成册,取名《少年雨林科研笔记》,还放进了共享数据库。省教育厅看到后,特意发来通知,要将这份笔记作为中小学生态科普教材,让更多孩子感受科研的乐趣。
与此同时,生态种植模型的“动态调整”机制也派上了用场。柳溪的莓果种植区出现了少量病虫害,陈姐第一时间将数据上传到共享数据库。叶知澜看到后,立刻联合农业专家分析:“是因为水生植物种得太密,导致通风不好,滋生了害虫。”她远程指导陈姐调整种植密度,还在模型里新增“病虫害预警模块”,输入植物生长数据就能自动提示风险。
清溪的生态茶田也遇到了新问题——茶芽采摘后,茶树生长速度变慢。老周按照“动态调整”机制,上传了土壤养分数据。萧凡团队分析后发现,是茶田周边的翅荚香槐落叶不够,导致土壤有机质不足。他们建议老周在茶田边缘多种几行翅荚香槐,还提供了落叶腐熟的技术方法。没过多久,老周就发来消息:“茶树又恢复长势了,茶叶品质比上次还好!”
四月的一天,萧凡和叶知澜受邀去省林业大学参加科研研讨会。会上,他们展示了“雨林物种跨区域基因库”的成果——华南虎与豹猫的生态位研究有了新突破,通过基因数据和活动轨迹分析,发现两者在食物选择上存在互补性,不会产生激烈竞争。李教授兴奋地说:“这为濒危物种复壮提供了重要依据,以后我们可以更科学地规划栖息地!”
研讨会结束后,各地保护站纷纷申请加入基因库。萧凡团队加班加点,优化了基因库的存储和分析功能,还开通了线上样本提交通道。短短一个月,基因库就新增了黑熊、云豹等11种濒危物种的基因数据,成了省内重要的物种科研平台。
初夏的雨林生机勃勃,蓝喉蜂虎的幼鸟开始学习飞行,豹猫“松松”也有了自己的领地。萧凡和叶知澜带着“雨林科研小课堂”的孩子们,在沙坡旁观察蜂虎,在松树林里寻找豹猫爪印。林晓拿着新的科研记录本,认真地写下:“今天看到小蜂虎第一次飞起来,还拍到了豹猫的爪印,以后我要当一名雨林科学家!”
夕阳西下,孩子们的笑声回荡在林间,萧凡和叶知澜相视一笑。他们知道,无论是基因库的濒危图谱,还是少年们的科研梦想,都是雨林守护路上最珍贵的收获。而这场跨越科研与教育、保护与发展的雨林回响,还将在更多人的参与下,谱写出更动人的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