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7章 两州同穗(2/2)
叶之澜蹲下来,摸了摸小宇冻得通红的脸蛋:“画得真好,等储存柜做好了,我们就把这个图案印上去,让非洲的小朋友也能看见。”扎西阿妈这时也走过来,手里拿着两个毛茸茸的羊毛套:“我连夜织的药液保温套,你们看看合不合适。村里的妇女们说,要多织几个,连非洲的储存柜也一起配上。”萧凡拿起保温套,手指触到细密的针脚,心里暖得发涨——原来真正的帮助从不是单向的,而是你递我一把小米,我回你一双羊毛套,在这样的往来里,两洲的温度慢慢融在了一起。
厂家的效率比预想中快,半个月后,五十个印着跨洲图案的储存柜就送进了嘎查村。村民们自发来帮忙卸货,王大爷摸着储存柜上的太阳图案,笑得眼睛都眯了:“这柜子好,又结实又好看,以后药液放在里面,冬天也不怕凉了。”萧凡和叶之澜则忙着给穆萨发照片,告诉他储存柜已经到位,等过几天就把多余的柜子和小米种子寄过去。
寄种子那天,嘎查村的村民们都来了。扎西阿妈把羊毛保温套塞进箱子,卓玛妈妈装了好几袋酸豆角,说让非洲的朋友尝尝嘎查村的味道。小宇把自己画的芭蕉叶画也放进去,还在背面写了“阿米,我们一起种小米”。萧凡和叶之澜则把整理好的两份食谱放进箱子——一份是嘎查村的“小米药液食谱”,另一份是根据非洲作物调整的“玉米藻株食谱”,每一页都用彩笔标了简单的图画,方便看不懂字的人也能照着做。
箱子寄走后的第七天,穆萨发来视频。镜头里,非洲的村民们正围着刚收到的储存柜,阿米抱着小宇的画,兴奋地指着上面的雪山:“我知道这个!是嘎查村的雪山!”穆萨则打开食谱,翻到玉米藻株那一页,对着镜头说:“我们村里有很多玉米,明天就试着做!对了,我们种的芭蕉叶又丰收了,等晒干了就寄给你们,下次做储存柜,我们还要一起!”
视频的背景里,非洲的太阳正烈,孩子们围着储存柜唱歌,嘎查村的村民们也凑在手机旁,跟着音乐轻轻拍手。萧凡看着镜头里两张不同肤色却同样灿烂的笑脸,忽然想起第一次来嘎查村时,王大爷说的话:“我们草原上的人,讲究互帮互助,就像牛羊一起吃草,才能熬过冬天。”原来不管是草原还是草原,不管是雪山还是太阳,人心都是一样的——只要愿意伸出手,再远的距离,也能被一颗种子、一片芭蕉叶、一份食谱连起来。
叶之澜悄悄碰了碰萧凡的胳膊,指了指窗外。深秋的嘎查村,小米地已经金黄一片,风一吹,稻穗就跟着摇晃,像是在和远方的芭蕉叶打招呼。她轻声说:“等明年春天,穆萨那边的小米应该就发芽了,到时候我们再寄更多的藻株过去,让两洲的土地上,都长出带着藻光的庄稼。”
萧凡点点头,看着窗外的小米地,又看了看手机里非洲的笑脸,忽然觉得“藻株药”从来都不只是治病的药,它是连接两洲的纽带,是让健康和温暖跨越山海的桥梁。而他们要做的,就是继续守护这座桥,让更多的人能沿着这座桥,看见彼此手心的温度,看见两洲同穗的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