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1章 文化侵蚀(四)(1/2)
蜀省博物馆内,青铜大立人像前围着一群游客,一位金发碧眼的解说员正指着人像的眼睛说道:“这件文物证明了古蜀文明与两河流域的同源性,这种夸张的瞳距,明显受到苏美尔文明影响。”人群中响起惊叹声,有人忙着拍摄解说员胸前某国际文化公司的LoGo。博物馆馆长周明远陪在一旁,脸上虽挂着职业化的微笑,但读心术传来的心声却杂乱如麻:【每年三百万的赞助费,能顶半年经费……专家说的那些“本土起源论”,哪有国际噱头吸引游客……】
“周馆长,三星堆的碳十四检测报告显示,其年代比苏美尔文明晚了近两千年。把‘影响’说成‘同源’,是专业失误,还是刻意引导?”博源走到解说员身边,声音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。解说员脸色瞬间发白,结结巴巴地说:“这是公司提供的标准解说词……”周明远急忙打圆场:“博组长误会了,这只是合作方提供的多元视角……”“多元视角不是篡改历史。”博源调出合作协议,“某国际文化公司不仅负责解说,还参与文物衍生品开发,他们推出的‘古蜀外星人’系列盲盒,销量是正统文创的七倍。当文物变成迎合猎奇心理的工具,文化传承就成了利益的垫脚石。”
在博物馆库房,博源看到了更令人痛心的景象:一批珍贵的战国竹简被堆在角落,标签上写着“修复经费不足”;而隔壁展厅,用3d打印复制的“埃及法老面具”却占据显眼位置,旁边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外资企业的广告。副馆长苦着脸解释:“我们也想重视本土文物,但埃及展的门票收入是竹简展的十五倍。上级要考核创收指标,我们只能……”博源的系统突然弹出提示:【检测到二类学渣(b型)特征:为短期利益牺牲文化本真】。他想起总组长说的话:“当文化成为政绩和利润的量化指标,就会像被催熟的果实,看似饱满,内里早已空心。”
离开博物馆时,博源遇到一群来研学的小学生,他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埃及法老,却对擦肩而过的青铜神树毫无兴趣。带队老师的心声刺痛了博源:【考纲里有埃及文明考点,三星堆只是拓展内容……】
国家教育研究院的会议室里,一场关于教材改革的争论正在激烈进行。“英语课时必须保证,这是与国际接轨的基础!”某资深教研员拍着桌子说道。对面的年轻学者反驳:“可现在的孩子连《弟子规》都背不全,难道要让他们用英语讲中国故事?”博源坐在旁听席,读心术捕捉到了各种复杂的心思:【高考指挥棒不动,再争论也没用……】【我的孩子在国外留学,英语不好怎么行……】【那些老祖宗的东西,跟不上时代了……】
墙角的资料架上,摆满了国外教育理念的译着,《芬兰教育奇迹》《美国课堂启示录》的书脊都磨出了毛边,而《论语教育观》《陶行知教育论》却蒙着一层薄薄的灰尘。“各位看过这份数据吗?”博源突然开口,将一份调研报告推到桌上,“某重点小学的课程表显示:每周英语课6节,语文课5节,其中2节还是用英语讲解的‘中国文化’;家庭作业中,英语占比58%,传统文化相关不足12%。”他又指着投影仪上的案例:某中学的“国际部”要求学生用英语撰写《红楼梦》读后感,某小学的“国学课”变成了穿汉服拍照的打卡活动。“教育国际化不是用西方框架裁剪本土文化,”博源痛心疾首地说,“当老师告诉学生‘愚公移山是蛮干’,当《出师表》被解读成‘愚忠’,我们不是在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人才,而是在制造文化认同的分裂者。”
会后,那位资深教研员找到博源,递上一杯茶说:“博组长,我不是不重视传统文化。但你知道吗?我们院的职称评审,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通过率比本土学者高37%。连教育者都要靠西方标准证明价值,又怎能苛责教材出问题?”他的心声里藏着无奈:【当年我为了评职称,硬把《论语》和杜威理论生搬硬套……】【我的孙子在美国读小学,他们的课本里,中国永远是“神秘的东方古国”……】【检测到可逆型二类学渣(bk型)特征】系统提示闪过,博源看着窗外飘扬的国旗,突然明白:教育场的错位,根源是评价体系里的文化自卑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