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第13章 母爱的光芒(2/2)
香玲接过手机,先把屏幕亮度调亮了些,然后清了清嗓子,对着屏幕缓缓开口。她的声音不算大,却透着股让人安心的劲儿,像早年给加班的石匠们送晚饭时,那句温温的“慢点干,不急”:“大家伙儿好,我是许和平他娘,香玲。现在这个时期,大家也都看见了,疫情闹得紧,村里天天广播,镇上也天天贴通知,都是为了咱们的安全。咱们祖祖辈辈靠南山的石头吃饭,都是过过苦日子的,当年集体石料场停工抗旱,咱们也熬过来了,现在这点坎儿不算啥。今天把话说开,是想求大家理解和平——咱们暂时都窝在家里,别出门,别聚集,等疫情过了,咱们再重振旗鼓好好干,把损失的都补回来!”
她顿了顿,声音提高了几分,带着股庄稼人特有的泼辣劲儿,一点都不拖泥带水:“要是大家有意见,有火,都来找我香玲!和平年轻,急着厂子的事,也是为了大家好,就是考虑得不周全,别把气撒在他身上。还有,这段时间的工资,咱们家会想办法——哪怕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,也不会让大家白等。咱们石匠讲究个‘硬碰硬’,可对自家人,得软心肠,谢谢大家伙儿了!”
说完,香玲把手机还给许和平,又轻轻推了他一下,语气软了下来:“赶紧吃了红薯咱们回家,别在这儿瞎琢磨了。娘和你爹在这儿盯着,有事儿咱们再商量。”
许和平拿着手机,指尖还残留着娘掌心的温度。他低头看着屏幕,群里原本静悄悄的对话框突然活了过来——“玲婶放心,我们懂!当年我爹生病,还是叔和婶子垫的医药费”“听玲婶的,安全第一!石匠的手得留着凿好石头,不能出事”“许厂长别着急,我们能等,家里有粮,饿不着”“家里要是有难处,玲婶您也别硬扛,跟我们说一声,大家伙儿凑凑也能顶一阵”……一行行字跳出来,像一股股暖流,顺着屏幕流进心里。他鼻子一酸,眼泪差点掉下来,赶紧别过头擦了擦眼角,然后点了点头,转身走出了办公室。脚步还是有些沉重,可心里的那块石头,却松了些。
许前进看着儿子的背影消失在门口,又转头看了看身边的香玲,嘴角慢慢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。他拿起一个红薯,递到香玲手里,语气里带着点佩服:“还是你有办法,我刚才说破了嘴皮子,他也听不进去,你几句话就把他劝住了。”
香玲接过红薯,咬了一口,甜糯的口感在嘴里散开,她笑了笑,眼角的皱纹也跟着舒展开:“他就是年轻,性子急,得慢慢劝。咱们做长辈的,不能光说大道理,得让他知道,他不是一个人扛着——咱们和他站在一起,工人也和咱们站在一起。当年我爷爷常说,‘石匠堆里无难事,只要人心齐’,只要人心齐,再大的坎儿,也能迈过去。”
许前进点了点头,又望向窗外。不知什么时候,雾气散了些,一缕阳光透过云层,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,照在码得整整齐齐的石料堆上,泛着淡淡的青辉。他知道,这场疫情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,把厂子的节奏全打乱了,让大家都陷在困境里。可只要人在,人心在,南山石艺厂就不会倒下——就像院里的青石狮子,哪怕被雨水淋,被寒风刮,只要根基还在,总有一天能被凿出该有的模样。等疫情过去,春风吹绿南山的时候,厂里的凿石声、打磨声一定会再次响起来,像当年那样,顺着山风传到很远的地方,比以前更响亮,更有力。
许和平回到家里自己的房间,把手机放在床头柜上。他躺在床上,看着天花板上的木纹,心里的焦虑像退潮似的,慢慢散去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静的坚定。他想起小时候,爹教他凿石头的场景——爹握着他的手,拿着凿子,一下一下地敲在青石上,石屑簌簌往下掉,爹说:“凿石头不能急,得顺着纹路来,找准了方向,一锤一锤地敲,才能凿出好东西。急了,石头会裂,活儿也毁了。”现在的厂子,就像一块还没凿好的青石,遇到了点坎儿,可只要慢慢来,找准方向,总有一天能凿出属于它的光彩。
他拿起手机,在群里慢慢敲下一行字:“谢谢大家的理解。这段时间大家好好在家休息,保护好自己和家人。等疫情过去,咱们一起加油,把南山石艺厂办得更好!”
消息发出去没两分钟,群里就热闹了起来——“许厂长放心,我在家练手艺,把以前学的雕花捡起来,到时候给厂子多凿几个好东西”“我报名去村口卡口帮忙,也算为防控出点力,守好咱们的家”“我认识几个做线上生意的朋友,到时候帮厂子问问线上订单,现在都兴这个”“我家有多余的口罩,谁需要吱声,免费送!”……一行行消息跳出来,带着大家伙儿的心意,让许和平的嘴角慢慢扬起了久违的笑容。
窗外的阳光越来越亮,透过玻璃照在房间里,暖融融的。许和平闭上眼睛,仿佛已经看到了疫情过去的那一天——厂里的机器转了起来,工人们围着石料说笑,凿石声、打磨声、机器声交织在一起,汇成了一首热热闹闹的歌,像家乡的石头在唱歌。他会和爹、娘一起,站在院里的青石狮子旁,看着一车车石材运出去,看着工人们拿着工资笑出褶子的脸。那时候,南山的树该绿了,风里会带着石屑的清香,一切都会好起来的。
而这份好,是靠所有人的耐心和齐心熬出来的——就像爹说的,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;就像娘说的,人在,根就在,总有再发芽的时候;更像祖辈传下的老话,石硬,人心更硬,再大的风雨也能扛过去。